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培养学生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87 浏览:21004
论文导读: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做出一个正多边形?”此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内容和学生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就数学活动课中大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深层智能谈了一些具体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认知结构;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在数学活动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继承与创新过程,需要一定的创新参与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真正当作主体,那么,究竟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求,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体,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1.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现状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来让学生成为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主动源于:免费论文网www.7ctime.com
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原认知结构不断进行分化和重组的过程,而这些如果没有学生的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活动课中选择了一些符合学生知识现状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如:在教学“正多边形和圆”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做出一个正多边形?”此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如在学习“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4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又提出问题:“3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很可能;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却说:“两个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使之调动学习自觉性,从而激发创新。

3.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

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引导学生分别在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践,参与数学活动,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位置的变化及两圆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以此替代教师苦口婆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一味地“授课”,而是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掌握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发现”。这种开放性问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思维领域,有助于开发深层潜能。
二、在数学活动课中,通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都源于生产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原中学数学内容的学习与教学,主要强调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密性等特征,却忽略了知识发生与形成过程是源于实践,而课改数学教材及数学活动课恰能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在引入圆、正多边形等概念时,举出了大量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介绍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也是注意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利用垂径定理解决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问题;利用正多边形的有关性质求亭子的地基等。在这些知识的引入和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课本知识的认知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形成了良好的探求习惯。

三、在数学活动课中充分挖掘教材例、习题的创新内涵,以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目的

教材中每道例、习题均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涵及思维的创新点,教师要勤于且善于深入研究教材中例、习题的论文导读:
内在功能和数学方法,因此,在数学活动课中并不是让学生游弋于题海之中苦苦追求,而是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其中例、习题深厚内涵来训练,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在数学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决策型应用题的训练,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在活动课中,训练一些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的开放性、决策型应用题,从中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是培养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某机关有三个部门,A部门有公务员84人,B部门有公务员56人,C部门有公务员60人。如果每个部门按相同比例裁减人员,使这个机关仅留公务员150人,那么C部门留下的公务人员为多少?简析:设A、B、C三部门留下的人数分别为x、y、z,则x∶84=y∶56=z∶60,本题属于人事安排与人才使用应用题,这里只要从条件:按相同的比例裁减中发现x∶84=y∶56=z∶60之间关系,即可构建方程来决策。像这种决策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创新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体现。因而,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了创新的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科学研究,2005(7).
腾发祥.创新教育的能力目标.渝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