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推崇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动机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45 浏览:22773
论文导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以来,当代中国油画艺术频频在国际知名拍卖场拍得上千万元的天价,国外藏家,主要是西方艺术市场的藏家的热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本文从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入手分析,指出建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话语权、文化身份的诉求、视觉艺术中的政治因素、艺术作品的文化性及藏家投资回报的心理是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所有动机都与“中国特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由此,需要我们对西方市场推崇的“中国特色”进行深刻的反省,西方市场推崇的中国当代艺术折射出的文化意识需要中国人反省的是制度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建构问题,反省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文化策略制订所必须经由的环节。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艺术作品;动机;跨文化交流
:A

一、奇特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尽管是一个形态丰富同时又令人生疑的实践范畴,但国际艺术市场,主要是西方艺术市场,为我们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划定了多个相对明晰的视角——中国当代油画、装置、影像等。本文主要指改革开放后崛起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油画艺术作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的中心是美国纽约;而9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出现了新的变化。今天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艺术已是多元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心,西方艺术市场也主要是指这些国家的艺术市场。翻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根据Artprice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收益,前三位分别是纽约(27亿美元)、北京(23亿美元)、伦敦(18亿美元),其后依次为香港、巴黎、上海和杭州。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金额约为47.9亿美元,占全球份额最高,达到41.43%;美国以27.2亿美元的总额位居第二,份额为23.57%;英国名列第三,总额为22.4亿美元。①从具体结算看,这些数字有水分。即便如此,很显然的是,一个新的国际艺术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在这个群雄逐鹿、不断演化的国际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艺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当代油画艺术频频在国际知名拍卖场以天价拍出。2012胡润艺术榜根据2011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为中国在世艺术家排名,100名中国画家中,上榜的油画家有40人,分别是赵无极、曾梵志、张晓刚、周春芽、朱德群、刘炜、艾轩、王沂东、刘野、罗中立、岳敏君、刘小东、王广义、杨飞云、冷军、何多苓、余友涵、郭润文、陈衍宁、尚扬、陈丹青、王怀庆、毛焰、杨少斌、尹朝阳、毛旭辉、苏新平、李贵君、耿建翌、石冲、靳尚谊、张培力、姜国芳、陈曦、叶永青、夏小万、朝戈、黄钢、忻东旺、李山。丁乙特标注是当代艺术。②一位美国艺术批评家芭芭拉·波拉克指出:“几乎纽约的每家主要画廊现在都有一位合作的中国艺术家,如果他们不培养中国艺术家,他们将无法生存。”③张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晓刚签约美国佩斯画廊,这样的大画廊能够吸引世界上最富的买家 ④,曾梵志的签约合作画廊,包括纽约的老牌家族画廊阿奎维拉画廊(Acquella Galleries),在签约曾梵志之前只独家过包括“卢西安·弗洛伊德”在内的3位在世的一级艺术家。⑤2010年,刘小东和纽约的Mary Boone画廊签约。一些国外的艺术基金会也与中国艺术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比如说方力钧、刘鼎、赵半狄、严磊、陆春生及美院的一些教授艺术家等与伦敦红楼基金会等的关系。这些现象不禁令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使得西方艺术市场如此青睐、推崇中国当代艺术,西方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是什么?
二、藏家分析国际艺术市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消费者,第二类是艺术品家或投资人,第三类是博物馆、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作品的第一类消费群体是普通消费者,他们通过本土的艺术自由市场对旅居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自由市场主要是以当地画廊为艺术家作品的机构,也可以是艺术博览会、画家工作室等,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他们购买艺术品多是用于居室布置。尽管欧美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一种艺术品的文化习俗,但这种大众消费的特点是我喜欢我消费,这种消论文导读:
费不足以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奇高。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作品的第二类群体是艺术品家或投资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艺术新闻》(Art New,创刊于1902年)杂志就通过对20多个不同国家的美术博物馆负责人、私人家、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机构、艺术专业顾问的采访,每年推出了“艺术家TOP10”、“艺术家TOP200”的榜单。2011年的“TOP200”,从名单上的国籍来看,北美及欧洲超过9成的比例,美国藏家占一半以上。在榜上名单中,中国当代艺术者有二位:一位是比利时籍的Myriam and Guy Ullens(尤伦斯夫妇);另一位是瑞士籍的Uli Sigg(乌里·希克)。⑥比利时尤伦斯在没人认可其价值的时候就开始买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坚持做了20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乌里·希克自1985年始了大批油画、装置、影像和雕塑,王广义、艾未未、张晓刚、周铁海、张洹、谢南星、杨冕等艺术家的作品均在其中。1998年,希克设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ward),并成立了一个“国际评委会”,当年的成员有哈洛德·塞曼、侯翰如、栗宪庭、艾未未以及希克本人。美国的罗根夫妇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有名的私人家,肯特·罗根是一名投资银行家,他做过高盛集团、普惠公司、巴克莱银行及蒙哥马利证券的执行官和美国证券银行股权分置部门任总监。罗根的妻子维基曾是丹弗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藏家多米尼克﹑希尔万·乐维夫妇以前开过一家服装公司,1987年把它卖了,从那以后一直在做房地产,自2005年起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热情。2009年,悉尼的“白兔当代中国艺术机构”(White Rabbit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ollection)成立,“白兔”的创始人是家朱迪(Judith Neilson)女士。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的较有名的藏家还有路德维希夫妇(Peter & Irene Ludwig,德)、甘兹夫妇(Victou & Sally Ganz,美)等等。西方艺术市场的第三类消费群体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各国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当代美术馆、博物馆等。马爹利艺术基金、 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伦敦红楼基金会、英国柯罗默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他们或先以奖学金的方式,组织中国有名的艺术评论家对作品进行评选,鼓励中国学子——未来的当代艺术家们获取奖学金,而后部分优秀作品,或者赞助中国艺术家在世界的大型活动等等。 三、动机分析2012年7月,英国银行巴克莱集团旗下的巴克莱财富在一项关于财富趋势的报告中指出:“在接受调查的全球2000名拥有高净值并对艺术品有观察的个人当中,50%的人拥有艺术品,使艺术品成为珠宝后第二大流行财富。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购买艺术纯粹是为了投资。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说他们买艺术品、汽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低于三分之一的人说他们购买艺术品是为了留传给后代。”⑦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高价推手的家和投资者,固然对于艺术的热爱是其一掷千金的缘由,但其动因却多来自于另外两个理由:身份确证与投资增值。正如曾向2010年全球200大藏家前十名卖出多件作品的Findy指出有一种藏家是对艺术的热爱,对社会声誉的渴望和对投资的梦寐以求。最早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藏家的愿望是作品本身的中国特色引发的,因他们抓住了时机,从而从不自觉到有意识有目的地,以期建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话语权,而艺术机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高价收购,却来自于一种建构视觉政治的隐秘理由。⑧
(一)建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话语权最早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人和理论家意大利莫妮卡·德玛特指出:西方艺术市场是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次“中国现代艺术展”以及之论文导读:.T.Naylor指出:19世纪末期,美国基于内战获得了暴利,有强烈的向西扩张,掠夺公众遗产的动机和需求,创造巨大的垄断和信托基金,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买方市场,并输出低廉的农产品以干扰英国的农产品市场。作为回应,英国政府尽管通过立法等途径维护农产品市场萎缩,但仍然有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旧的精英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家族的宝藏
后举办的多次展览后逐渐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关注。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北京及90年代中期的上海,由澳大利亚人创办的红门画廊、荷兰人创立的中国艺术文件仓库、瑞士人创办的香格纳画廊前身等开始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久居中国热爱艺术的外国专家在中国建立源于:论文封面www.7ctime.com
画廊向西方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并没有得到中国本土界应有的重视。像尤伦斯、乌里·希克等人因较早注意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特色和中国本土界缺少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意识而。乌里·希克在东方网对其采访中这样叙述自己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渊源和其的初衷:“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受瑞士一家企业的委托,第一次来到中国,筹办中外合资企业。……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那时的中国妇女们留着整齐划一的发型,衣服颜色暗沉,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因循守旧。后来,我多次来到中国,也曾作为瑞士驻华大使常驻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与中国的艺术家们交流,通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经历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 ⑩
尤伦斯在接受亚洲美术家网络电视台的访谈时指出:“我早期中国古典艺术品,后来有机会(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生活在一起,与他们交流,也看到他们是如何处理艺术品的。所以就开始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那个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为了生存,面临很大挑战。那个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如何表现,如何生存下去……”B11
80年代末期,尤伦斯、乌里·希克有幸接触到中国许多艺术家并敏感的意识到可能得到的价值,后因有像《艺术新闻》这样的杂志将其身份公布,有“国际评委会”这样的作品评价平台加上他们藏品的独到性因素——观念新颖,以及和他们合作的艺术家一直在投入创作,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等因素使得相关的投资物有所值,由此使得他们的身份被公认,且他们的品也因他们自身的藏家身份而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这些藏家因实力雄厚,藏品涵盖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比较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等原因被归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一类传播者或消费群体,并使其身份得以让社会接受。由于这些藏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威信,其身份就是权威者,所以他们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因其身份而保值,并有创造天价奇迹的可能。事实证明,当初像尤伦斯、乌里·希克等人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评判的参照系,早期的家赢得了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绝对话语权。

(二)文化身份的诉求

在文化中,有诸多将“人们”分为不同种类的定义,如阶级、性别、品味等,而对于异文化的占有与消费,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社会等级划分的一种重要尺度。
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被掳掠有着悠久的血统,古代的文明常通过街头游行,展示他们掠夺的对手的“神”的肖像,连同俘虏和战利品。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希腊取得胜利时就是这么做的,并在罗马中坚力量中掀起了仿制希腊雕塑的热潮。艺术市场的形成的关键期与拿破仑想使法兰西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野心有关,将欧洲上等的精品后来都收归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里面,也有许多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的珍品。R. T. Naylor指出:19世纪末期,美国基于内战获得了暴利,有强烈的向西扩张,掠夺公众遗产的动机和需求,创造巨大的垄断和信托基金,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买方市场,并输出低廉的农产品以干扰英国的农产品市场。作为回应,英国政府尽管通过立法等途径维护农产品市场萎缩,但仍然有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旧的精英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家族的宝藏,美国许多暴发大亨以艺术赞助商的身份,改头换面,想洗清他们不好听的名声。这种歪风蔓延到许多国家。20世纪初,法国政府接管教会的财产。1903年,意大利颁布法律停止财富的流出,但仍抵制不住私下的交易和财富流入到美国赞助商及美国博物馆去。B1218世纪和19世纪初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暴发户,昂贵的艺术品其目的正是使其身份获得一些标志,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欧美的美术是和阶级一起形成的,应该被平等享受的美术是无法活化为金钱的。B13艺术品消费是生活品味的象征,艺术品消费属于奢侈品消费。
日本村上隆在谈到2006年被拍卖到1亿日元的其作品时指出:要理解一件作品1亿日元的,需了解欧美人对论文导读:
艺术的态度。“在欧美制作艺术品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创造出世界艺术史上的脉络。”“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艺术是无法与这种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竞争的气氛切割的。”B14
(三)投资增值的回报在美国,作为经济探讨主题的艺术和文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才有的现象,而艺术品交易频繁发生的范围不断增加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B15艺术市场大致可分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类,初级市场上,画家的作品首次出售,一般都不会太高。而在二级市场上,即对现有艺术品的交易市场上,则主要是通过拍卖行拍卖抬高的。的抬高原因有多方面。当今,艺术市场的买家动机越来越多元化,如企业为了其形象购置艺术品,也可能是贿赂政治家和工作人员、逃避管制等。不排除有比富炫耀心理、冲动心理,更主要的是投资回报心理。通货膨胀使人们促使投资者寻求安全耐用品,而艺术品成了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黄河清指出:当代艺术市场”是把艺术品当成投资和投机的商品,“充满了投机性,并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少数有能力以巨额资金炒作的‘大腕’多获得暴利”。B16ArtTactic的《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指出,眼下充满金钱气息的拍卖和,使得艺术品作为一项投资选择吸引了众多买家,越来越多对证券、基金、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感到失望的投资者进军艺术市场,2011年,尽管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但苏富比当代艺术品的销售额增长了34%,而佳士得则增长了22%。B17以至于朱青生做客搜狐财经时指出:“只要的过程不被炒作,不变成经济环节中的隐患,我认为它是具有正面意义的。”B18纽约的莱奥·卡斯特利画廊、加戈西安画廊、戴伊奇画廊、瑞士苏黎世的豪瑟/威斯画廊等都是国际性的主导画廊;索斯比、佳士得、菲利普斯等拍卖行是国际垄断性的拍卖行,这些主导性画廊和拍卖行是艺术品天价的合谋者。Art price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买卖平台,其创始人在信息资本化的理念指导下志在促使艺术市场越来越具有流动性且活化,突出打击不对等信息,使艺术市场信息透明化,而该平台也信息资本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巨额回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投资回报的利益点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观念的前卫性(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质询历史和意识形态问题)、作品内涵的时代精神或画家驾驭视觉形式语言的功力等因素。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与中国的文化意识有关。这一点从瑞士前驻华大使乌里·希克倾力中国当代艺术初衷自述里可知。韩国策展人尹在甲在《印度当代艺术市场会比中国发展得更好吗》一文中指出:“当富有远见的策展人、画商和藏家意识到印度艺术的这种传统文化属性时,印度当代艺术就如当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样成为国际富豪与新贵们的猎物。”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价值在于品背后的传统文化属性。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3日春拍会“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拍卖会拍卖当晚,全部拍品成功售出,总成交价为4.27亿港元。B19这也可以看出尤伦斯的投资动机,而尤伦斯手中的买家的经济砝码就是中国的文化性、文化的社会性。(四)视觉的政治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备受西方青睐?有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案例:1993年,方力钧作品《打哈欠》被美国《时代周刊》选用为封面,并注释为“这不是打哈欠,而是呐喊”。事实上,在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与传播的过程之中,这样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误读与想象比比皆是,这种误读与想象借助金钱与话语的双重力量,又在中国催生了一股主动迎合的艺术风潮。2009年,一位已经第五次参加“艺术北京”博览会的画廊负责人Did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的记者:中国当代艺术一直被看作是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嫁接,它从一开始就遵循西方的标准和框架,出现很多为了迎合西方藏家口味的主题和风格。有一类收购是西方艺术机构有组织有目的地在海外收购旅居海外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或者到中国只高价收购某一类型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消费群体主要是艺术基金会、财团、政府机构、博物馆。他们的收购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中国艺术品很大程度是西方文化输出战略的一种方式,展示了中国艺术品过程中战略输出的成功感。论文导读:
2007年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行了调研,指出一些西方艺术机构或个人携巨资进入市场,人为抬高艺术品,左右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向。2011年4月,笔者对几位旅居美国、加拿大等国十几年的画家就艺术话题进行访谈,画家们指出:中国前卫艺术家被国外大博物馆,这并不说明中国文化在西方站稳脚跟,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的自信让西方注目,而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中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山寨版作品的数量不菲。美国和加拿大因他们的文化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西方”,美加文化代表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欧洲也受美国影响,美国的视觉文化占据欧洲,而欧美国家的当代艺术又影响中国。在李冰对丁绍光的访谈中,丁绍光指出了由于艺术在各类美国式基金会、政治、政策、策展人的动作下,已经走向了远离群众的地步。并提到了在一本名为《艺术的阴谋》的书中谈到了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先后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5%用于文化艺术领域,目的是培植亲美势力。在艺术创作方面极力倡导个体独立,宣传个性服务,推介个人主义,动员了美国100多个艺术基金会,包括最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争夺对欧洲的艺术主导权。美国争夺欧洲的艺术主导权主要是通过市场控制、收买评论家、出版刊物、盖博物馆和媒体的强势宣传等进行的。王岳川、丁方指出,西方美术思潮全球化中的东方艺术后殖民倾向,当代艺术的国际炒作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厘定,先锋艺术家文化弑父和寻求精神继父的文化语境,以及中国新世纪艺术创新和文化立场确立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B20欧美国家的文艺政策和各大博物馆、基金会的策略其背后的隐秘的政治动机是不言而喻的。冷战时期美国对抽象艺术及艺术家的支持非常大,因为抽象艺术提倡自由性、创造性、生命力以及运动性,与当时苏联政府推崇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希特勒的艺术宣传是对立的。B2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外交,是以整体的“西方”概念对应整体的“东方”,西方艺术市场所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东方艺术,实则是西方的思想、关注点和风尚,追寻的是他国特色和西方人自身的文化属性。

四、反思与结语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艺术家的艺术生产是一种“形成着的社会”的文化生产,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共生体,某种社会结构下的文化制品被看作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观点的表达,是独特的文化范例,本质是想维护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和行动。大卫·布莱恩认为,从艺术到技术的所有文化制品都包含着社会关系、制度实践、行动策略,以及变革的可能性。B22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受到热捧,固然让人鼓舞。西方艺术市场力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张晓刚、方力钧、刘晓东、陈丹青、王沂东等一批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直面中国当代现实,成为中国特定时代的特色标签,有的作品被不乏西方家的猎奇心态,所猎即“中国特色”。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所以艺术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审美性质总是直接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和隐喻的。艺术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方力钧曾在谈论对艺术的看法时如是说:“我认为艺术和人类疾病是一样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疾病的存在,就会有不同疾病需要解决。艺术对应的角色正好是这样。这跟医生和疾病关系一样。艺术家永远处于摸索状态……”B23张晓刚在1990年致毛旭辉的信中写到:“……围绕着一个悲剧性的主题——‘家长’——充分地展示了人在一种荒诞的存在环境中的命运,以及矛盾、扭曲的心态……对我而言,深深感到目前我所要致力达到的艺术感觉,是一种来自于偶然(私人生活体验)又具有宏观共性的东西(社会大背景及当代文化的问题)。B24岳敏君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只要中国社会中某种保守的文化意识还存在,其大笑作品仍然生效。B25陈丹青在2011年一次媒体人采访时曾指出:中国还是一个单元文化的国家,需要论文导读:③《天价艺
几个媒体明星,这时候大家来看这些人的时候就很划一。但是如果你想有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台,有十个以上不一样的文化圈,大家互相说的都是不一样的话,不一样的政治立场,不一样的文化立场,那情况就会不一样。我本意是想说些真话,但是最后成为一个被消费的媒体明星。我们今天的文化现实就这样……B26透过艺术家们的自述我们看到,他们作品中所反映的是“疾病”、“矛盾”、“一些保守的文化意识”,而这些却被一些藏家看成是时代烙印和增值的缘由。当前,学术界不得不反思中国经济变化迅速与文化意识相对保守的不协调性问题。这种不协调性也表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群众购买基础极不稳固,中国艺术家也不乏有许多有投机心理,重复自己的符号,复制西方市场推崇的符号。我们不禁要问,当更多的西方家如尤伦斯夫妇一般高价释出中国当代艺术品时,下一个接力棒是谁?中国13亿人口,有着一群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有着相当的经济实力,只是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情需要慢慢培养,西方的藏家知道一旦中国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兴趣被培养,消费热情被点燃,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最大买家及可能的最后买家就是中国家。从对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推崇的动机研究引出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保守的文化意识不协调的矛盾问题,而这一点成了西方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卖点,成了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评判、西方藏家文化身份的追求中所关注的、中的政治缘由、投资回报都和这一点有关,在昔日相对封闭的中国语境和今日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语境之间,在艺术市场热捧“中国特色”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折射出的文化意识需要中国人反省的是制度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建构问题、反省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文化策略制订所必须经由的环节。
① 陈红、杨铮《全球艺术品市场去年中国最火爆,占全球四成有余》,东方网,http://collection.eastday.com/c/20120209/u1a6354480.html ,2012年2月9日。
② http:///hurun/201204/hr6333.html。 ③ 《天价艺术品层出不穷投资大鳄高位离场》,《中国证券报》,http:///cj/2011/05-26/3067918.shtml 。
④ 阿甘《众说张晓刚》,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2011年2月14日。
⑤ 《曾梵志市场分析报告》,99艺术网,http://news.99ys.com/20120218/article--120218--81510_1.s。
⑥ 《全球TOP200家》,博宝艺术网,http://gallery.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178275,2011年7月19日。
⑦ 王隽《当代艺术家们处理藏品的选择》,《经济参考报》,http://news.mycollect.net,2012年7月3日。
⑧ Milton Estrtow《藏家的回归,写在〈Art news〉全球前200大藏家名单之前》,Art news,2010年夏季刊。
⑨ 莫妮卡·德玛特著,黄一译《近十五年来西方评论和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
⑩ 乌里·希克《美好城市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 http:///galleryinfo.php?id=131&sort=5,2009年7月22日。
B12 R. T. Naylor, The underworld论文导读:
of art.Crime Law Soc Change ,2008,50:263–291.
B13 [日]村上隆著,江明玉译《艺术创业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B14 同B13,第13页。
B15 詹姆斯·海尔布伦著《艺术文化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B16 河清《艺术的阴谋——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B17 《装置艺术在西方艺术市场雄风不再》,《广州日报》,http://.cn,2012年3月11日。
B18 王璐、朱青生《艺术可能会成为经济隐患》,搜狐网,http://business.sohu.com/20111104/n32446013

5.shtml,2011年11月4日。

B19 《尤伦斯离场,中国当代艺术不跌反涨》,《文汇报》,2011年4月7日。
B20 王岳川、丁方《当代艺术的海外炒作与中国身份立场——关于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症候的前沿对话》,《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第63-73页。
B21 袁荷《国家如何介入艺术——基于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运作机制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36页。 B22 大卫·布莱恩《作为“形成着的社会”的文化生产:建筑作为文化制造物的社会建构的一个范例》,[美]黛安娜·克兰所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B23 吕澎、刘萍主编《方力钧批评文集》(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590页。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B24 张晓刚《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B25 岳敏君《大笑仍然生效》,新浪网·艺术财经,http://.cn,2011年2月15日。
B26 徐青峰《陈丹青谈中国美术教育》, http://munication.
Key Words:Western Art Market; Praise Highly;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Motivatio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