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声乐80年代国内声乐作品创作办法略谈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96 浏览:146101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和学习8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原理和技法,将能更好地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咬字、吐词、行腔、情趣、声音装饰、民族歌调的韵味等问题,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专业需要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作技法;创作风格;旋律类型;歌曲题材
1005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5312(2013)27-0115-01

一、题材方面的考察

(一)题材开阔

塞北的雪、南国的橘、塔里木的灯火、西藏牧人的毡房、鄂温克草原的红花、祁连山下的牛羊、美丽的煤都、新兴的城乡、古老的北京、工业城沈阳……歌曲对这些都给予了热情的讴歌,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

(二)题材有了突破性

生死离别、严峻的战争题材出现了。“女人”在部队亲情歌曲中也有了“她的一半”,在歌颂题材中多以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为陈述对象。爱情歌曲又回到歌曲中来。如果再把所有歌曲中被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即景汇集起来,这又是一幅描绘中国各阶层人民、各地区民众的风俗画卷。

(三)角度更为新颖

这是80年代声乐作品题材处理的一大特色。有的从正面写,有的从侧面写;有的是鸟瞰式的概括写,有的又是特写式的细致写。在手法上有的“直陈其事”,有的“因物喻志”,千姿百态。特别在重大题材的处理上,80年代的作曲家们显得更有新意。例如在《妈妈教我一支歌》中,作者对“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伟大真理的阐述,不是采用简单重复这一真理口号的做法,而是通过“母、女、孙”三代人的不同经历和成长,层层深入地道出了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显得十分亲切而又可信。①

二、旋律类型的区分

(一)沿袭“五·四”以来群众歌曲风格,以西洋七声音阶为基础所写作的大、小调式类旋律这一类型旋律首先被采用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中,它曾标志中国新音乐的开始。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种旋律风格在大量的群众歌曲中被采用。旋律的特点是以和声的正三和弦为主要的旋法布局,再加属和弦进主和弦的正格终止,其大调式性格明朗、雄健。②若究其根本,严格地说这类旋律的基本属性,不是本民族的,而是西洋的,但在经过消化后仍能在一些表现群体意志的歌曲(进行曲)或其它体裁歌曲中使用。
(二)乡土风格的旋律即民歌印迹较深的旋律。它的特点是乡土味浓,委婉而流畅,易上口,听来亲切,这种旋律受群众喜爱。它擅长表现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情”或“场景”,如《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就是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种旋律与它接近,那就是民谣风格的旋律。起伏小,结构规整,类似民间小调,如《故乡情》。民谣风格的旋律一般叙述传说中的故事、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类似生活“即景小品”的作品中。
(三)民族化的旋律即消化了的民族旋律。是指旋律的旋法和气质具有民族风格,但又不是某个地方的典型的“地域性”音调。例如,《我爱你,塞北的雪》、《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等,这些歌曲的旋律多以民族的五声、七声调式写成,在旋律中可能使用多次的转调或揉进许多地区的音乐因素,是一种带有更多创造性的旋律。
(四)交叉嫁接的旋律它把几个地区或民族的民间音乐因素有机地融会在一首作品之中,使其适合题材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需要。这种旋律性格多变,曲调的色彩性很强。如果没有坚实的创作功底,这类歌曲旋律是很难成功的。例如,施光南的许多歌曲便采用了此种旋律,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融南北民间音乐特点为一炉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第一句“我们的家乡”首句的五度音程及随后的用腔都有着梆子腔的特色,而紧接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又在主题的基础上以广东音乐那种婉约秀丽的风格加以变化,下两句旋律则带有山东、皖北民歌的朴实和亲切,加深了泥土芳香的感觉。“一片冬麦”拉开旋律节奏,豁然开朗,这里八度大跳是典型的北方民歌那种粗犷、豪迈的气质,而“一片高粱”则小巧俏丽,带有南方戏曲常见的那种拖腔的韵味。就连副歌的衬词“哦咿”、“哪咳哟”等,也是分别以苗族民歌、华北、湖北汉族民歌及云南台族“大本曲”等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移植来嫁接在一起的……一、二段结尾这种向上翻高八度的结束方式,细心人听来,还能找出山东柳琴书及安徽泗州戏那种俗称“拉魂腔”的真声换假声唱法的特殊情趣。
80年代声乐作品的创作是甜美的、艳丽的,同时也是动论文导读:
人心弦的,是她伴随着我们走过了那些光辉的历程。但是,80年代声乐作品怎样在抒情歌曲中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这一问题仍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去探索、去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教学和作品创作中获取更大的成绩。因此,我们对于80年代声乐作品创作中的某些原理,要有客观、科学、辩证的认识,万万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要防止那种不求甚解、一时追求表面描摹的学习方法。
注释:
①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p65-66.
②薛良.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