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大有可为思想政治工作在生态文化建设上大有可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62 浏览:73776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生态文化随之诞生,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发展的意识形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生态建设的问题愈演愈烈。人一度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环境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生态意识的教育,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人们客观衡量生态环境的标准,切实意识到生态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化 教育 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且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伴随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引导社会生态建设,继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因而笔者认为,生态建设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条件。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佩切伊,他指出,人类创造技术圈并入侵生物圈,对它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基础,对此,他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如果人类想自救就要进行文化性质一系列的革命,而这种革命必然产生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也就是“生态文化”。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学者相继从西方引进了“生态文化”范畴,一直到中国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的研究才映入大众视野。对于“生态文化”,国内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观点。学者余谋昌认为:“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人类精神;从广义上来看,生态文化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而白光润认为生态文化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物质文化,主要是第一性生产的生产形式、畜牧产品、作物,建筑、初级制成品等;行为文化是具有当地环境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生活习俗、礼仪方式等;精神文化即环境特色鲜明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格等[3]。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社会的一个目标,是生态文化精髓的体现,而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就是一种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从而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但是就文化发展过程来说,生态文化要求人们形成生态文化意识,培养生态责任观念,这样它才能真正进入大众生活。

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建设生态文化是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对我国当前的困难有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惨重代价,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收入分配差别日益扩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退化加速;民生问题以及道德责任视角下的消极现象逐渐显现出来等,这些弊端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而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事关发展大局。众所周知,以上这些问题大都由传统工业化产生或衍生,如果仍一意坚持传统工业文明的思路和模式,就会使当前的环境日益恶化,并且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在笔者看来,当前的解决之道还在于以生态文明替代传统工业文明,秉承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现在已有的的问题、矛盾进行探析评估,寻求解决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未雨绸缪,最终才能化逆境为顺境,在新的征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的问题。这时人们就有必要进行自省,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然而这种道德意识的培养和责任的形成亟需生态文化的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以经济的发展为核心的同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建设,以此来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培养和造就具有环保观念、道德,能够自觉关怀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现代人。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文化以及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发展生态文化,不仅需要法律论文导读:展的重要性,从小做起,珍惜身边的每一寸土地,从而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早日到来奠基。其次,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任老师。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榜样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可以在家人的身上找到相似
的制约,更需要道德的自觉。

三、生态文化的教育宣传路径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教育上着手,因此必须开展切实可行的生态教育,使生态环保的理念渗透人们日常的行为意识中去,以促进人们在今后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能够自觉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并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为此,必须对广大民众进行全面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唤起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意识,把生态意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自身的责任,形成“人心思和谐,人人求和谐”的局面[4]。
首先,加强学校生态教育
生态文化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为了保证生态教育的持久性和有效性,需要将它贯穿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各级学校应该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将生态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系统,展开生态知识、生态健康、生态价值、生态、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灵活的方式,将课堂教育、实验启发和案例示范结合起来。此外,教育不仅仅进行理论上的环保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的传授,还要切实地展开实践活动,比如一些生态公益、夏令营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小做起,珍惜身边的每一寸土地,从而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早日到来奠基。
其次,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任老师。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榜样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可以在家人的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因此,家庭在生态文化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基于人的模仿性的天性,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生态理念,比如节约水电、适度消费、倡导低碳生活等,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相关实践,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对环境的热爱,懂得珍惜;对于孩子侵害环境或者不自觉的行为要予以及时教育纠正,引导树立孩子对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家长还应和学校保持联系,对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表现多加关注。 再次,发挥社会的生态教育功能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其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现代的社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会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5]。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络,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将生态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中去,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主题节日开展宣传教育,有利于生态文化在公众中得广泛普及,提高全民综合生态意识和素养,电影2012的上映引起了公众震撼的同时也一度带给公众极大恐慌,这不失为一部出色的宣传生态文化和生态危机的作品,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一些自然灾害,人的生命是十分脆弱的。
综上,只有全民参与,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社会才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全社会阶层的生态教育和文化培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人人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进程中;此外增强人们的责任,调动起全社会的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建设出天蓝、地绿、水静的美好家园,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
注释:
杨肖琳.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J].学术探讨,2009(1):327-329.
王婷.生态危机解读与生态文化建设[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8-11.
[3]白润光.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2):76-78.
[4]丁宁宁.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D].沈阳:东北大学,2008:6-8.
[5]黄治东.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得生态文化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2010(3):5-8.
参考文献:
杨肖琳.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J].学术探讨,2009(1):327论文导读:王婷.生态危机解读与生态文化建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8-11.白润光.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人文地理,2003(2):76-78.丁宁宁.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沈阳:东北大学,2008:6-8.黄治东.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得生态文化建设.苏州大学学报,2010(3):5-8.作者简介:胡永晶(1990.3-),女,辽宁营口人,现就读于
-329.
王婷.生态危机解读与生态文化建设[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8-11.
[3]白润光.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2):76-78.
[4]丁宁宁.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D].沈阳:东北大学,2008:6-8.
[5]黄治东.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得生态文化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2010(3):5-8.
作者简介:胡永晶(1990.3-),女,辽宁营口人,现就读于东北石油大学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