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精准精准地理解文章三把“钥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66 浏览:21353
论文导读:
在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时,经常会发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人们往往会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理由来逃避探究。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精准的理解依然存在着巨大困惑,甚至一些著名的语文教师,遇到稍微复杂的文章内容,也会不知所云。
下面介绍的三把“钥匙”,是笔者长期研究的结果,现把它献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希望对解决这个问题会有帮助。
一、要结合
所谓“结合”,指的是在理解“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要结合其他的三个概念:理解“环境”时,要结合“情节、人物、主旨”;理解“情节”时,要结合“环境、人物、主旨”;理解“人物”时,要结合“环境、情节、主旨”;理解“主旨”时,要结合“环境、情节、人物”。
师生错误地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结合相关的三个概念,即往往脱离文本去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经验。
如在一次县里组织的高中语文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上了一篇课外文章《陈小手》。文章讲到:陈小手是个负责的产科医生,技术很好,专治难产;他养了一匹白马。教学中,学生就陈小手“买白马”一事展开了讨论。一个学生说陈小手买白马,是“为了风度翩翩”。教师当时不知道学生答错了,也没有加以引导。其实,这个学生的错误是非常典型的,错就错在没有结合“人物性格”展开分析,而是脱离文本结合了自己的阅读积累,即所谓“白马王子,风度翩翩”,一见到“白马”,马上想到“风度翩翩”上去了。其实,如果联系陈小手“负责”的性格特点,就很容易理解了:他买白马,是为了及时接生,是敬业爱岗的表现。
又如有一教师上《木兰诗》。课堂中,师生就“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开了讨论。一个学生说“木兰东南西北买东西,是为了不让父母发现”。这个学生回答这问题时,也是脱离文本的,他只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就不难知道: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木兰准备工作做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也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
总而言之,脱离文本,不结合相关因素,只会结合阅读积累,只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师生阅读理解时经常犯的错误。做到了“结合”,就容易克服这种主观臆测的毛病了。
二、要切合
阅读理解时,做到了结合文本,注意了“结合”,是否就绝对不会出错了呢?
在阅读理解时,如果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展开分析,就不会出错;而如果只是结合文本的次要内容展开分析,还是要出错的。因此,在“结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切合”。
所谓“切合”,是指在“结合”过程中,要结合主要的内容展开分析,而不是结合次要内容。
如上面说过的《陈小手》,文章后半篇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个国民党团长的太太难产了,请陈小手接生,陈小手做到了“母子平安”,团长酬谢了陈小手20块大洋,然后“一打死陈小手”。课堂上,师生就“一打死”展开了讨论。有个学生说“一打死”说明团长法准。这个学生分析时,结合了团长的身份,却没有结合团长所处的时代背景、团长的思想性格、作品的主旨。相比时代背景、团长的思想性格、作品的主旨,团长的身份是次要的内容。结合次要内容展开分析,就不能深刻解读作品的内涵;结合主要内容的理解,才能深刻解读作品的内涵。《陈小手》中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前,那时候男女授受不亲。团长的太太让陈小手“摸来摸去”,对团长而言这是奇耻大辱,因此团长要灭了陈小手,挽回面子。团长是个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自然会做出恩将仇报的事情来。结合作品的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主旨,就能正确解读“一打死”的内涵了。
三、要吻合
阅读理解时,做了“结合”,也做到了“切合”,是否绝对不会出错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所有的理解,如果不能贯通全文,那么,这样的理解依然是错误的。因此,阅读理解要想做到精准无误,在做到“结合”“切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吻合”。
所谓“吻合”,指的是正确的解读肯定是能贯通全文的,与全篇文章的所有内容是吻合的、不矛盾的;而不正确的解读,则会与文中的某些内容相冲突。
如在绍兴市的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教学的内容是《媲美》一文。《媲美》一文的内容如下:“一棵柏树被风雪压得歪歪斜斜了,却顽强地挺立着。一群写生的美院学生,见论文导读:
它不美了,就走开了;一个写生的美院学生,见它就画了下来,为的是发表后可以让更多人来救树;一个来参加培训的学生,见它就把它扶正了。柏树在思考美的神秘定义。”
对这篇课文,第一位上课教师认为画下来的学生是美的;第二位上课的教师认为扶正树的学生是美的;第三位上课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都是不美的,都没有认识到树的精神美。
评比结束后,教师们还争论不休,有的教师甚至专门就此问题写了文章,发表在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网站上。
其实,第一、第二两位教师的理解,解读不了“柏树在思考美的神秘定义”这句话,只有第三位教师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理解就可以解读“柏树在思考美的神秘定义”。在《媲美》一文中,三组人都是从树的常态美、外在美的角度思考美的定义,都认为歪歪斜斜不美了,所以有的走开了,有的把它画下来以引来人们扶正,还有的直接扶正了。其实,树被风雪摧残了,但是没有被压倒,依然挺立着,是一种精神美。正因为三组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美的定义,所以树才要思考美的神秘定义。
又如,针对《老王》一文,很多教材、很多教师都认为杨绛是个具有平等观念的人。其实,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既然杨绛是个具有平等观念的人,那么她“不安”什么、“内疚”什么呢?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杨绛对老王充其量是一般朋友关系,而老王对杨绛夫妇是亲人关系,杨绛在老王活着的时候没有平等地对待老王,而认识到老王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自己时,老王已经死了,再也无法弥补了,因此深感“不安”“内疚”。
综上所述,要精准地理解文章,就必须做到“结合”,并在“结合”基础上,做到“切合”和“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