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效应卓越教师“三重效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71 浏览:21564
论文导读:
摘要:卓越的大学教师造就成功的学生,同时还是形成卓越的大学学术共同体(也就是学派)的重要基础。卓越大学教师的辐射效应成就了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卓越大学教师始终以建构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建构师生之间的自由讨论式信任关系为目标。
关键词:卓越效应;传播效应;建构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列举了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拟解决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显示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教师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意见》又指出,支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关专业建设,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形成一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专业点。显然,作为问题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是不能满足“卓越计划”的师资支持的。因此,开展“卓越大学教师(人文社会学科)的能力构成研究及其教学实践转化”的研究与实践,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卓越效应

名师出高徒。卓越的大学教师能够培养出卓越的学生,成功的教学能产生成功的学生。成功的教学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因为成功的教学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进行创造,并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不仅涉及到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与专业能力,而且体现在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上,这是一种“做人”的教育(王义遒语)。所以,卓越的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卓越教学的理念不只是让学生“吸收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用自我的思维模式进行知识的构建,因而培养出的一定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卓越大学教师培养出卓越学生的案例在中外大学的发展史上可谓数不胜数。这里仅举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为例。王瑶先生作为这个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钱理群、陈平原、乐黛云、温儒敏、孙玉石、赵园等等,这些学生如今都是卓越的学者了。
我们似乎可以在这样一个链条中来观照卓越大学教师的作用,卓越大学教师→卓越教材→卓越课堂→卓越学生→卓越大学,也就是说名师造就成功的学生,成就大学的声望,这也许是一种“卓越”的连锁效应。没有卓越的大学教师,肯定不会有卓越的大学课堂,也肯定不会有名牌的大学。因此,大学教师的问题也就成了牵动这个大学教育链的关键,解决好大学教师问题,无疑也就从战略上解决了大学持续发展潜力的问题。
卓越的大学教师个体还是形成卓越的大学学术共同体(也就是学派)的重要基础。卓越的大学教师一定是卓越的学者,不同个体的学术造诣、学术追求、学术研究方法的聚合,往往能产生出在学术史上有影响的学派,例如清华学派、南开大学的中国文学思想史学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中国新闻史学派等,这些学派的形成不但成就了学科专业的名气和地位,传播了大学的影响力,提升了大学的竞争力,更主要的是学派对学术个体具有反哺作用,教师个体的成长空间更大,教师个人的卓越性也由此而不断增长着。
大学精神的建构也与卓越的大学教师分不开。我们参观很多大学的校史馆,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大师为魂”,各个大学总是把本校的杰出学者教授作为本校大学精神的象征,加以传承,加以研究,加以光大。

二、传播效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播媒体与大学关系的日益紧密,“卓越大学教师”的社会辐射效应凭借媒体的力量得到强化。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充满活力的中国当代卓越大学教师的授课实录材料,主要体现在“三联讲坛”书系和“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北京三联书店的“三联讲坛”书系。该书系“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入选该书系的作者都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卓越教师论文导读: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这套书系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例如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凌继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陈平原《明清散文十八家》,戴锦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都是当代中国大学卓越课堂教学的真实再现,我们由这些课堂教学成果,能够发现这些大学教师身上更多的卓越才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书系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是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书系的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这套书系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例如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凌继尧的《美学十五讲》,葛晓音的《唐诗宋词十五讲》,董健的《戏剧艺术十五讲》,陈思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十五讲》,王晓朝的《宗教学基础十五讲》,钱理群的《鲁迅作品十五讲》,徐葆耕的《西方文学十五讲》,等等。这套书系里的每一种书,都可以说展现了大学卓越教师的风格,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把教学活动真正艺术化了,并能加以普及。
另外,通过电视媒体,我们也分享到了卓越大学教师的治学经验、方法资源和人格魅力,如果没有《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社会公众是很难一睹一些卓越大学教师的风采的。

三、建构效应

卓越大学教师往往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不渝地坚守“三重建构”:
一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卓越的大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给与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从发现问题走向解决问题。
二是建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品质。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卓越的大学教师们总是鼓励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是跟着社会俗见、定见去思考问题,而要突破陈规,在批判中走向创新。
三是建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霸权地位。而卓越的大学教师却在消解教师的权威,解构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神话感,试图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上述三重建构,与西方学者对卓越大学教师的构想是不谋而合的。美国学者肯·贝恩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汇集了诸多关于如何成为卓越大学教师的见解。贝恩认为:“要想懂得教学成功的秘诀,我们必须既研究原则,又探索技巧。”肯·贝恩从许多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4项关键概念、7条教学原则、4个课堂教学技巧、13个备课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对中国大学培育卓越大学教师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参考文献
(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讲坛书系之一),北京三联书店,2002
[5]王义遒:《教无定法,成为优秀大学教师有道可循》,《中国教育报》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