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照常迷惘之后太阳照常升起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58 浏览:16246
论文导读:式、价值观念和观念。它从各方面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这种虔诚的工作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18世纪美国宗教统治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新教工作中努力工作、获取财富和成1234下一页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4006105
作为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不仅给作者带来荣誉,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了当年的时代色彩,为海明威以后的作品奠定了基调。历年很多文学评论家们近乎一致地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二十世纪20年代战后青年精神迷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对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的清教主义的。做出这样评价的关键依据之一便是斯坦因说过的那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之后这句话便出现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而紧随其后的是作者引用圣经《传道书》中的一段话。海明威之所以把这两段不同出处的话并置在一起,是有其深意的。
海明威曾解释说关于“迷惘一代”的题词只是斯泰因的个人看法,而加以《传道书》中的语录是对前一句的反驳,他曾写信给铂金斯说“没有迷惘的一代这种事情”\[1\]229。正如圣经这段话所揭示的正面意义一样,对海明威来说,太阳是真理的象征,迷惘的情绪如同黑夜般终将会被真理的光芒驱散,代代如此。Linda Wager Martin认为“第二段题词很明显是积极的,因为它更长,具有支配意义。”\[2\]6杰克同样如此,他的故事看起来从开头到结尾仿佛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但实际上,他的太阳还是冲破了黑暗,喷薄耀眼。“为了准确表达战后年轻人并不总是迷茫而是在努力寻找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这个主题思想,海明威反复考虑了六七个标题之后才确定使用《太阳照常升起》”\[3\]18 。
斯泰因的这个定论诚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二十世纪战后青年精神生活的症候,但“lost”本身的含义是“丢失”或“迷失”,“迷惘”是其引申的意义,斯泰因想表达的是“他们这群人把传统丢了,把规矩丢了”\[4\]68。 而人们把丢掉传统的罪责统统归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殊不知造成此种后果的背后是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美国逐渐从“一个以生产为经济生活核心的社会演变为一个以消费为经济生活核心的社会”\[5\]165。 消费社会下物质产品过剩,为了刺激大众购买力,厂家鼓吹一种新的消费道德风尚:在消费中体现个性风采。于是战后的青年们便肆无忌惮地享受着消费时代给他们的好处,把旧有的勤俭节约抛之脑后。酗酒放纵,看似已经挣脱了父辈保守的道德观念,但在狂欢纵性的表象之下,他们并未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加之科学和人文新思潮的冲击,令这批年轻人手足无措,他们能破旧,却无法立新。一战的爆发仿佛为这些迷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口子。
而身在时代漩涡中的海明威敏感地洞察到消费社会下人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看到他们“在对传统的反叛中内心又渴望对传统的回归”\[5\]13。 在他看来,青年人在成长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迷茫和挫折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我想到:每一代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至于那‘迷惘的一代’的胡诌和所有顺手拈来的标签,全给我见鬼去吧。” \[6\]25否定贴在身上的标签,海明威站在反叛和传统的两股激流之中,保持着自己清晰的判断。生长在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海明威在清教戒律严格的橡树园中度过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其父母用清教徒的行为标准来教育培养他的,所以“来自橡树园的宗教道德传统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7\]10 看着同龄人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中挥霍着青春,为了个人的做出不负责任的举动,海明威却一次次地在作品中建构着一套“英雄准则”,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勇敢、自制、打不败的“硬汉”。对新教传统的回归也许是引导人们走出迷惘的最好方法。
何亦可:迷惘之后太阳照常升起——论杰克体现的新教传统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清教主义成为美国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观念主要有虔诚、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在这些价值观的激励清源于:论文库www.7ctime.com
教主义不仅是一种宗教概念,也是一种哲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观念。它从各方面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这种虔诚的工作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18世纪美国宗教统治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新教工作中努力工作、获取财富和成论文导读:
功的精神实质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为美国社会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杰克身上所体现的新教工作和合理禁欲,在重压之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传统价值观的维护和追求,及男子气概的恢复,都是对新教道德的回归,而非迷惘的一代,通过对主人公杰克的肯定,海明威想说明新教道德是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基础。以上的几个方面将会一一得到论述。

一、、新教工作传统

美国的新教工作是清教道德价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清教徒对职业工作的尽职尽责,热爱劳动、努力、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合理的金钱观及由此生发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到新英格兰殖民地后,清教徒服从上帝对他们的安排,在蛮荒的土地上辛勤工作。“职业概念中包含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肯定评价……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就是职业思想……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8\]59对工作的敬业精神被后来的一代代美国人继承。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除了比尔和罗梅罗,杰克是唯一从事一份正当、稳定、严肃的职业,而他一直保持着认真、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在小说中也多次得到体现。第五章里,杰克一大早走在上班的途中,发现花园中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觉得和人们一起上班是件愉快的事情。可见传统价值观中的劳动美德在主人公身上闪烁着光芒。而这份工作除了带给杰克可观的收入外,也带给他一份责任感,这与小说里的其他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杰克给读者们的印象是守时、讲信用、可靠,和比尔去西班牙钓鱼,和勃莱特、迈克去看斗牛,每次杰克都依照约定准时赴约,对自己定下的承诺说到做到,这也是为何他可以结交到如此多的真心好朋友。
清教徒在布满荆棘的土地上辛劳耕作,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勉能干、不屈不挠的劳动精神,体力上的付出、汗水的挥洒换来了累累硕果。虽然这种体力劳作逐渐被工具所取代,但这种劳动精神得到延续。海明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严格认真地遵循着他父母亲的教导,保持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9\]30海明威的父亲从小就带他从事各种户外活动,他也一直保持着这种爱好。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作者把杰克塑造成一个具备劳动精神的人。杰克和比尔到西班牙的Bergeuete 钓鱼,而河谷离他们的住所仍有很远的距离,他们翻过一座座山峰,穿过几处繁茂的森林,踏过溪流和田地,蜿蜒曲折,艰苦跋涉之后才来到目的地。杰克在激流中经过多次和鳟鱼的较量,已经是精疲力竭了,最后就着冰冷潮湿的地面睡着了。等他们回到旅店时,已是披星戴月了。他们在那里过了五天身心愉悦的日子。看完斗牛之后杰克独自到SanSebastian游泳,背靠绵延的群山,面对广阔的大海,任凭海风拂面,阳光暴晒。他就是这样恒常不懈地践行着艰苦的体力活动。 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性无能的男主人公杰克在和勃莱特的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位置,虽然两情相悦,但杰克身体的缺陷如乌云般始终笼罩着两人,无法结合的痛楚深深刺痛着双方,尤其是杰克。每当杰克遇到勃莱特,心情就转差,男性权威的丧失让他近乎失去理智。小说中杰克一出场就陷入了男性焦虑之中,当他看到勃莱特和一伙青年在酒吧跳舞时,顿时怒火中烧,不能自抑:“I was very angry. Somehow they always made me angry … but I want to swing on one, anyone, anything to shatter that superior, simpering composure.” \[10\]20之后杰克把自己灌醉独自回到公寓中痛哭流涕,他无法入睡,因为脑袋里全是勃莱特的影子。到后来看到勃莱特与伯爵、科恩、迈克和罗梅罗的交往,杰克虽不言说,但痛苦焦虑的心情却一目了然。勃莱特在最初两人的关系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而杰克被动地接受女友的决定和安排,他还几度乞求论文导读:
勃莱特的爱,奢望两人的结合。勃莱特的行踪总是飘忽不定,杰克只能被动地等着她的来访,而她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骚扰杰克的。一次她和伯爵半夜来到杰克的住所,全然不顾他的感受,而杰克反复问勃莱特是否还爱着他,乞求她能经常过来,甚至要求住在一起。但勃莱特的一句话就彻底打碎了杰克的念想。他看着女友离去,却无能为力。
在两人的博弈中,杰克从最初的劣势逐步走向强势,这是因为他在维护传统价值观的过程中,恢复了男子气概和男性权威。感到自己对爱情的力不从心,杰克决定暂时离开巴黎这个伤心地,去大自然中钓鱼、游泳、看斗牛。当他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看到满目的苍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溪水叮咚,喝着凛冽的葡萄酒,杰克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在宁静的河谷中感受到古老传统的气息,身心得到了净化。他一改往日紧张的情绪,在海天交接的地方,从容地看着身边的一切。“I sat in front of the Marinas for a long time and read and watched the people, and listened to the music.”\[10\]235 “Then in the quiet water I turned and floated. Floating I saw only the sky, and felt the drop and lift of the swells.”\[10\]237 是大自然恢复了他的感官能力,让他重新拥有生命活力,杰克不再感到迷茫,因为强健的体魄和平静完整的心智使他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现代人已经与大地、自然失去了联系,也就与传统道德割裂了,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杰克对传统价值的追求在看斗牛时达到了顶峰。在西班牙,斗牛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是勇敢的象征、英雄气概的表现。杰克看到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不仅在斗牛场上表现英勇、从容不迫,在感情上也是个打不败的人。面对公牛,他沉着应对,绝不用下三滥的虚招迷惑观众;面对情敌科恩的拳脚,更是顽强抵抗,不卑不亢。因此,罗梅罗变成了传统信念的象征,是杰克崇拜的理想英雄。小说中随处可见他对斗牛士的维护。当科恩说要去南美洲旅行时,杰克回答:“Nobody ever lives their life all the way up except bull-fighters.”\[10\]10当美国大使想宴请罗梅罗,杰克阻止蒙托亚传达这份邀请,他担心现代社会将毁掉一个英雄。斗牛场成为一场仪式的舞台,观众在欣赏精湛技艺的同时,得到了“某种救赎”、“道德的提升”和身心的净化\[11\]230。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作者让“杰克代表维护传统道德的愿望,建立经济社会规范”\[6\]79。当他完善自己的一套道德价值体系后,读者发现杰克的男子气概恢复了,在与勃莱特的关系中,两者的地位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勃莱特像只斗牛,需要骟牛来平静她的狂躁,杰克便是其中的一只骟牛,被她弄的遍体鳞伤。在受到罗梅罗的启示之后,杰克由骟牛的角色转变为斗牛士的角色,在处理与勃莱特的关系中,表现地冷静果敢自制。勃莱特第二次来到杰克的寓所,两人的位置是杰克趴在床上,勃莱特站在床边俯视他。而在故事结尾,是杰克来的勃莱特的旅店,发现她坐在床上,而杰克站在床边。两者的位置在故事前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意味着杰克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在感情上,勃莱特最后还是依赖杰克的,转而向他乞讨爱情。小说开篇描述了两人同坐出租车的情景,车厢里勃莱特极力避开杰克的亲密行为,表现出一种拒绝的姿态。而结尾处,两人又一同坐在车厢里,可不同的是“I settled back. Brett moved close to me.”\[10\]247 这次轮到勃莱特表现出对失去爱情的惶恐不安了,但杰克只回答说“Isn’t it pretty to think so?”\[10\]247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情节,海明威之所以做这样鲜明的对比,目的就在于证明杰克最终的男性主体地位得以回归,和勃莱特的关系达到了和谐平衡。
四、结语
人们对《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的悲剧性一度达成共识,但从新教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杰克一直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他拥有勤勉、自制、内省的劳动美德,面对种种困难仍保持勇敢、不屈不挠的特质,这些都是杰克身上所保留下来的传统观念的体论文导读:Shanghai:上一页1234
现。海明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和传统清教文化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道德危机,他并不是要求人们做个守着清规戒律的清教徒,而是发扬传统道德中积极的美德。杰克就像走出伊甸园的亚当,在这个太阳照常升起的土地上,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
[参考文献]
\[1\] 卡洛斯·贝克. 海明威书信选\[M\]. 纽约: 斯克勃纳,1981.
\[2\] Linda Wagner Martin ed., New Essays on The Sun Also Rises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陶洁. 海明威的追求与使命感\[J\]. 外国文学,1994(5).
\[4\] 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 虞建华. 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 厄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回忆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7\] 于冬云. 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悖论——重读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J\]. 外国文学评论,2005(3).
\[8\] 马克思·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
.
\[9\] 卡洛斯·贝克.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 林基海,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10\] Ernest Hemingway. The Sun Also Rises \[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6.
\[11\] Scott Donaldson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rnest Hemingway \[M\].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