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中国青年报浅析《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特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84 浏览:15092
论文导读:
【摘 要】在众多的新闻评论栏目中,《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栏目,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时评栏目。本文主要从选题、写作等几个方面探讨“青年话题”栏目的特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时评特色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目前,新闻时评的日益常态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观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评论能成为舆论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媒体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媒体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因此新闻评论的勃兴不仅是媒介竞争的外部结果,更是媒介寻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青年话题”栏目作为《中国青年报》的时评栏目,有着其独特风格定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青年话题”栏目的特色日益明显,已然成为《中国青年报》的一个标志性栏目。

一、“青年话题”栏目的时评特征

1、“青年话题”栏目的选题特色

“青年话题”谈论的话题相当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均有所涉及,既有社会各界的“热点”,也有其它媒体未曾察觉或虽有察觉却未曾敢言的“冰点”。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政府执政和法制建设。“青年话题”对政府在制定、执行政策中出现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对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有经常性的探讨,涉及面广,如《公务员聘任制不过是“冷饭热炒”》、《官德更应体现在权力运用上》等。
关于法制建设,主要是一些涉及立法和司法的问题,尤其是司法正义问题,包括执法机关的效能、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程序的公正等,如2012年4月11日的冰点时评《不能以理服人,司法何来权威?》,尖锐地提出了在司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司法机关要做到公平公正,以理服人,提出“一旦司法讲不好甚至讲不清道理,其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的鲜明观点。
(2)关于社会民生和经济生活。“青年话题”栏目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也是比较关注的。主要是一些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银行利率,税收等。它总是尖锐地揭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用报纸的舆论力量为民请命,传达百姓心声。如《那些“会走的钞票”被骗,向谁去喊冤》、《“地沟油”犯罪可判死刑,那染色馒头呢?》、《“先看病后交钱”能走多远》等。
“青年话题”在财经方面的报道浅显易懂,以最浅显的语言表述评论商业圈的一些现象,如《净利达万亿 银行何不让利于实体企业》《做大后的山寨“乔丹”如何洗清原罪》《以开放心态迎接电影业的“狼来了”》等。
(3)关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一个的国家,公民享受着在法律规定下的权利和自由。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份自由,更存在着一些践踏公民权利的现象。对此,“青年话题”能及时地指出这些问题,将公众引向正确的之途。
比如,2012年4月9日,江苏启东汇龙中学一名学生篡改了审核过的演讲稿,在升旗仪式上“大发牢骚”,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引起社会一片哗然。4月12号,“青年话题”就以头条发出《升旗仪式上演讲的权利应被捍卫》的呼吁。作者指出“一方面,坚决捍卫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不使这种权利被所谓‘庄重场合’屏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以疏导而非封堵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纵观“青年话题”所选之题,我们发现,尽管这些选题覆盖面较广,却始终把握住了两个标准:
一是与读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能激发起他们的参与。无论是有关政府执政的,还是有关法制建设的,亦或是关于社会民生的,“青年话题”所评论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以身边事为由头,然后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是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充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比如2012年2月28日的一则评论《天上不会掉馅饼 人人都对社会有责任》,一群大学生组成“投诉合唱团”,走上街头,用歌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一般人或许会觉得这有些幼稚,但“青年话题”的这篇评论却提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这一命题。

2、“青年话题”栏目的写作特色

(1)新颖独特的标题和清新活泼的文风。独特的标题足以吸引人的注意力,2012年4月10日的时评《县长“吃醋”,老板“借螃蟹”?》,作者将一个笑论文导读:
话“我家今晚吃醋,谁家给借点螃蟹”改编成题目,暗讽官商之间的一些不正当关系。又如《玩不起的风景伤不起的心》,题目读来朗朗上口,又最直接点明主题,简洁明了。
同时,文风清新活泼,如2012年3月30日的短评《听得进“脏话”,听得到“实话”》,通篇文章没有长篇大论,笔调诙谐幽默,“有个成语叫‘谢天谢地’,而今要改成‘天谢地谢’了。……层层级级官员就欺‘老天’、‘大地’没长嘴巴,人祸的责任都往它们头上扣,却让真正的肇事者逃之夭夭。”寥寥数语,生动地反映官员们扯皮推诿,不负责任的做事态度。
“青年话题”虽说是一个评论类栏目,但其语言风格却不似一般评论那般死板僵硬,一板一眼的。如2012年4月6日评论《玩不起的风景伤不起的心》,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述了旅游业的现状,作者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深入分析,提出“面对高价门票,需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审计、整治的理由与决心”的建言。
(2)理性化的评论。新闻评论的目的在于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和影响,在于求知和解惑。因此新闻评论不是感性的喧哗,也不是简单的谩骂,而是理性的思考。“青年话题”中的文章虽然选题不同,角度不同,但几乎每一篇都透出深刻的理性。它们将社会科学的相关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理论、观念融人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中,使分析和评价都有相当的思想性。“青年话题”的理性还体现在:当面临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青年话题”显得沉着、冷静、不炒作、不跟风,常常独辟蹊径,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屡屡发出惊人之语。

二、“青年话题”栏目对做好新闻时评的启示

1、时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时评既要有明确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又要引导和启迪读者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新闻评论要讲求导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映社会舆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大浪潮中,经常会有社会突发事件及热点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评论可以在这些报道中反映出群众的意见和呼声。随着我国政治改革的深入,制度不断完善,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方式发表个人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民众的话语权通过新闻评论得以实现。
教育启发民众。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启迪民众,要让民众更为理智,对建设和谐社会更有热情以及信心。新闻评论强调说服力,指的是讲道理要精粹深刻还有透彻,读者看到之后能够被其力量折服,能够在其中汲取正确的思想来增强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新闻中有很多对当前现象非常精彩的评论,这些评论的说理性可以让读者提高辨别能力,让群众更为理性的分别善与恶、美与丑等,让人们透过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表面去看深层意义,更好的把握本质。
追求科学精神。新闻评论所追求的科学精神,首先是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搜寻、确认客观材料。其次是要用实践来检验思想、观点正确与否。评论作品总是包含着判断,不是事实判断就是价值判断。不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存在出现偏差的风险,而实践恰恰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评要注重影响力

在媒体报道中,新闻评论是仅次于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具有快捷、深刻和尖锐等特点,所以成为了影响舆论最强的新闻类型,被称作一个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就“青年话题”栏目而言,其评论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民众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淖,而新闻评论对一些社会不良行为的揭露警示有助于民众明辨是非。如“青年话题”在2012年3月22日发表的评论《“”或涉嫌犯罪》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加强道德和法律的修养,为维护社会和谐做贡献。
对社会道德的救赎。小悦悦事件我们记忆犹新,一条鲜活的生命,在18个路人的冷漠下消散。为什么老人摔倒了没人扶?为什么女童被撞却只有围观者?新闻评论可以唤醒人论文导读:
们的良知,引导人们的行为。
对社会权力的监督。目前,公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都希望自己能在新闻评论中行使监督的权利。新闻评论因其具有鲜明的态度可以有力的针砭时弊,这样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评论中提及的社会问题的重视,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更加关注民意,更为及时的解决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3、时评要讲究贴近性

讲究贴近性就要从受众关注的角度确定评论话题,选择贴切的论点为切入口。讲究贴近性,不能忽视新闻性,新闻评论的话题要给人以新鲜感。评论的新闻性,一是指它围绕当前的工作重心,阐释政策,指导工作;二是指它围绕当前的新闻热点、焦点提出问题,明确方向,以正视听;三是指它围绕某些老问题挖掘出新的角度,或提出尚未有人涉猎的新见解。讲究贴近性,在文章表述上要尽量淡化评论色彩,用事实来讲道理,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淡化评论说教色彩的途径,主要靠新闻事实来承担一部分论述的功能,这与新闻报道的“用事实说话”是一个道理。
参考文献
①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②周胜林、尹德刚、梅懿等:《当代新闻写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③志灵,《不能以理服人,司法何来权威?》[N].《中国青年报》,2012-4-11
④胡印斌,《升旗仪式上演讲的权利应被捍卫》[N].《中国青年报》,2012-4-12
⑤成彪,《听得进“脏话” 听得到“实话”》[N].《中国青年报》,2012-3-30
⑥赵振宇,《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J].《新闻与写作》,2011(12)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