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探究关注生活试述学会探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8 浏览:15768
论文导读:
摘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识字,去理解词语,并运用于实践,这不仅仅是一条“捷径”,更是一种温馨的学习方式,一种更接近小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在家中、在街道、在社区,随时随地学习语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必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趣。
关键词:生活;识字;理解;运用;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确,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也在于生活中的实践。好的教学在于课内外的结合,好的语文教师既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情况。引导小学生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内心自觉,成为语文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一、在生活中识字

中国汉字来源于生活,体现着人类几千年以来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识字,去发现语文,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因为在生活中识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汉字,因而更加形象具体,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套用“教师为了不教”这个句式,在生活中识字就是,学是为了更好地学。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联系生活识字的方法。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这句话不仅对聪聪有启迪作用,对于所有学生都有很大的启发。
查字典的习惯的确好,但是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联系生活实际来识字,更能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过目不忘,识字效果自然更好。
为什么有些话一过目就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我想,这与打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有关系。在课堂上,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和现实生活以及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单调机械的灌输,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与文本之间的重重联系,从而激起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才是言语生命的动力所在。

二、在生活中释义

《标准》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过去,学生背生字,背词语解释,背段落大意,背中心思想,但语文素质还是不能提高,可见,死记硬背的害处有多大。只有联系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才是靠得住的,才是货真价实的“记忆”和“教育”。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文中,“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吧?’”如何理解这段话中“急促”和“喘着气”两个词语?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孩子们,你们一口气爬上六楼时,是什么感觉?如果让你说话你会怎么说?”如此联系生活,学生必将立刻顿悟,其获得的体验也必将是深刻和长久的。
对词语和语言的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的,而借助生活经验或现实情境就可以还原语境。可以结合体态语言之类的辅助方式加以理解,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加以理解,可以借助现实中的具体实物或事例加以理解。在生活中讲普通话、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课外的文娱活动、人际交往等等,都是学习语言,理解词义的机会。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所谓大语文观的意义也在于此。

三、在生活中运用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注重实践,学用结合,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讲的就是学用结合的重要性。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而且要做到流畅、清楚、形象。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不但要学得扎实,而且要用得巧妙。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时,学了《一株紫丁香》之后,应该要求学生面对自己最敬佩的老师,依据其性格特点,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学了《水乡歌》之后,利用多媒体再现水乡真实的美景,在此基础上,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诗歌朗诵会;学了《小动物过冬》论文导读:,在街道,在社区,随时随地学习语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必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曙光小学)上一页12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多多设计这样的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延伸,在扩展,在提高。学用结合的机会越多,学生提高的就越快。
探究一:在读书、看报中运用。父母和孩子应该有“私谊”,有“交情”。和父母在一起阅读和看报,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经常性工作。拆掉亲子间那一堵堵用任性、冷漠的内心砌起的围墙,共同开阔视野,共同“教学相长”。
探究二:上网、看电视中运用。文字、语言、音乐、图像有机结合,带领学生步入美妙的探究境界。这样的探究,学生乐意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探究三:在社会公共区域中运用。比如:牛奶盒上的商标、大街上的广告、商场里的标语……随时随地识字、阅读、运用、探究,随时随地不断地充实自己,滋养自己、提高自己。
教学空间要尽可能大一点,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特别是小学生,刚刚入学,对于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仅靠课堂、仅靠教本是不够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更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在家中,在街道,在社区,随时随地学习语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必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曙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