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神话电影与神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41 浏览:91913
论文导读:
【作者简介】
电影《盗梦空间》海报 各国文化传统的追溯,往往都是从神话开始的。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神话,讲述了神灵如何从混沌之中创造出了世界、人类、工艺、房屋、律法自考论文www.7ctime.com
、习俗,造就了今天的人类社会,而且至今也在干预和管理着社会的秩序。
人们为这些无所不能的神灵雕刻了精致的偶像,修筑了宏伟的神庙,并发明了复杂的仪式用以祭祀。仪式中往往包含着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因素,人们通过这些让人陷入迷狂的东西与神灵沟通,表达崇拜之情。
一切宗教和艺术行为的起源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神话之中,然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神话似乎失去了其神圣性和严肃性,仅仅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而存在。但通过文字阅读,神话依然能以其古朴的力量震撼理性化了的读者。
事实上,神话的因素或许稀释了,却并没有真正消亡。宗教可以被视为制度化了的神话,有着以神话故事为依据的完整严密的教义和制度。民间传说与神话也有着同构的关系,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权威性和社会功能。当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超越的时候,它神话可能下降为传奇;而在某些社会力量的迫使下,传奇体系也很容易上升为神话。(《世俗的经典》,[加]弗莱著,孟祥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明显的例子,如孔子、关羽,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关于他们的传奇得到了的认可,并多次被敕封为“王”、“圣”,于是分别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文圣和武圣,得到了广泛的崇拜。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神话或许从来就没有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从字面上看,神话是一个游移不定的概念,“包含了从愚蠢的、幻想的甚至虚假的含义到绝对真实和神圣的纪事。”([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导言》,转引自《西方神话学读本》,阿兰·邓迪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3页)古希腊神祇和英雄的故事被称为神话,一个荒谬的弥天大谎也是神话。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神话都是一种叙事。与其它的叙事不同的是,神话讲述的故事中包含了“类似专门知识的某种东西,即在宗教中被称为启示的东西。”(《世俗的经典》,前揭,16页)除非信奉这一神话的文化被另外的文化超越,否则这些知识就是神圣和绝对真实的。
我们或许可以说,神话作为“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西方神话学读本·导言》,前揭,1页)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不可少的,虽然存在的形式并不尽相同。如果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宗教扮演了这个角色,在进入世俗社会之后,宗教的功能相应地弱化了。无论教育、医疗、慈善,宗教组织的社会角色相继被世俗政府接管;民族国家兴起之后,对国家的忠诚取代了对宗教的忠诚,宗教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量也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文化承担起了宗教的角色,从16到18世纪,大众文化成为大众“表达希望和恐惧”(《欧洲近代早期大众文化》,[美]彼得·伯克著,王海良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13页)的方式,也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小说、戏剧表演、民间故事等等,都是大众文化的早期存在形态,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到了20世纪上半叶,电影超越了这些媒介,成为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神话和宗教的严肃性,大众文化充满了娱乐精神,电影如真如梦的影像,更是让大众沉溺其中不能自已。虽然以现代摄影技术为基础的电影看起来与远古的神话相去甚远,两者在许多方面却有着一致之处。

一、电影的神话思维

·博士论坛张隽隽:电影与神话 神话是一种以形象表达观念的叙事方法,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认为,电影也同样如此。她在一本研究电影思维特征的著作《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论述了电影思维的神话特征。其实,书名中“野性思维”这个概念,就是借用自结构主义神话学的经典著作《野性的思维》,作者列维-斯特劳斯的将前现代的思维方式命名为“野性的思维”。
在考察处于前现代社会的民族的知识构成时,列维-斯特劳斯发现,这些部族并非不懂得抽象和概括,他们对周围事物巨细无靡的分类,其实是一种“具体性的科学”。与层次化的现代科学不同,具体性的科学不是将感知和抽象剥离开来,而是“紧邻着感性直观”,以“一种完全彻底的、囊括一切的决定论为前提”(《野性的思维》,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论文导读:——电影的野性思维》,伊芙特·皮洛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18页)的话,那么电影也是神话思维的产物。电影以画面来讲述故事,因此其素材同样是感性直观的。一个电影画面包含的内容,文字描述可能需要好几页的篇幅,还难免给人冗长之感。而电影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的表现,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可以焕发出事件的情
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6页)来观察世界,形成认知。这也是创造神话的思维方式,因此神话不能视为背离现实的虚构,而是“用感觉性词语对感觉世界进行思辨性的组织和利用。”(《野性的思维》,前揭,22页)
伊芙特·皮洛认为,如果“凡是以感性和情感为定势的思维形态都是创造神话的思维形态”(《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伊芙特·皮洛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18页)的话,那么电影也是神话思维的产物。电影以画面来讲述故事,因此其素材同样是感性直观的。一个电影画面包含的内容,文字描述可能需要好几页的篇幅,还难免给人冗长之感。而电影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的表现,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可以焕发出事件的情感内容和内在实质。”(《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前揭,44页)这些内容是逻辑思维无法容纳的,语言很难充分将之表述出来,所以电影中总有一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面,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但电影也不是一味感性的,或者说,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并不能截然分开。“电影思维求助相似手段,把形象化和非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动作性的和情感性的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电影思维并不遵循那种形成抽象判断和掌握概念的思维法则,而是按照自己的扩散性体系创造出支配思想展现过程的法则。”(《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前揭,22页)电影的影像如同巫术一般,按照相似律和相关律,创造出真实世界的拟像,以情感的逻辑讲述故事,而思想性的内容就在故事本身之中。而且,由于画面的完整性和多义性,电影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电影中的形象,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和神话所用的符号一样,介于客观形象和概念之间,是同时包蕴了两者的具体实在。无论是展现完整时空的长镜头,还是由并置生成意义的蒙太奇都是如此,前者并非完全“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9页)的,只不过把感性形象原有的“意义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影像结构之中”(《电影是什么?》,前揭,70页),把积极思考的权力交还给了观众;而后者则通过富有冲击力的镜头组接,极为鲜明地传达了影像制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