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训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072 浏览:59551
论文导读:
摘 要: 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读书 训练方法
课标新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但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能真正科学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并非易事。不少老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常常使学生进行无谓的思考、繁琐的分析、过多的毫无价值地回答问题,从表面上看,一节课中学生参与其中,活动不少,实际上却是瞎子摸象。没有整体的感知、完整的思路,过不了多少天,课堂上还会发言零乱,回答支离破碎,谁还能记忆犹新呢?即便是记住了,对训练学生积累词汇、锤炼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会有多大帮助呢?曾听一位新教师上汇报课,讲到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新教师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词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从红军风趣幽默的对话、“哈哈大笑”的神情对照中,得出红军乐观豪迈的结论。但是学生除了偶尔眉头紧皱地盯几下课本以外,只是呆滞地朝前望着,充满困惑。显然,学生对那种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缺乏实际体验,教师的理性分析很难使他们领悟作品的主题,像这样尴尬的课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师会遇到。琐碎的理性分析只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使学生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进行有机的、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位置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事半功倍、受益终生。深感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而把工夫都花在对课文的分析上,以讲代读、以答代读,造成学生不会读书,害怕作文的严重后果,培养良好的语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明显的效果。

1.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的传统教学形式之一。因为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如果读书结结巴巴、吞吞吐吐,那他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要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多种器官并用,这样就容易把课文记牢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获得品德熏陶、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也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时,我们要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面对一篇新课文,首先正音范读,让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和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深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启发,教师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提问,学生拐弯抹角地回答。

2.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论文导读: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3.2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教师自己得是把硬硬的榔头。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激发学
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要在学生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明白哪些是重点词,哪些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同总理的感情:原来总理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会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事物。此时,教师趁机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3.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意味着一遍又一遍机械、重复地读,也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之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要求,还要认真地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2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教师自己得是把硬硬的榔头。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教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时他们跃跃欲试,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通过反复吟读最终领悟课文的意境,感受美的愉悦,自然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而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让读书成为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的有价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