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未来进展若干深思大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31 浏览:11940
论文导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约6.7亿,约占总人口的50.32%,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占国土面积约12.68%,农村经济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包袱”。本文基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之后提出新的发展模式下农村远景的设想,期望能达到整体经济水平的同步提升。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普遍现状

1、农田“条块”分割,生产作业不统一

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小块耕地作业,即使相邻的两块地种植同样的作物,因属不同的户主,所以在种植的时间上有先有后,并且耕地地势的高矮还有差异。在后期的培育与收割过程中,差异更大,比如灌溉、施肥等,低一些的、离水源近一些的耕地就先得到灌溉,相反,耕地高一些、离水源远一些的就后得到灌溉。因此,在农田作业的整个过程中,显得参差不齐、各自为阵,这样也导致农产品质量差异很大。有些地方被大片承包经营的田地,因为“短期效应”影响,也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改变这种条块分割的现状,只是在其他农田作业方面做到了统一。

2、农业生产力偏低,机械化等现代化作业手段不高

除了少数地区实行了小型农机具耕作外,大部分地区,包括很多承包经营的农田,并没有实现全面机械化作业,虽然耕牛因政府以补贴的方式退出了农田作业主动力角色,但整个农田作业流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比如稻谷作业过程中,水田的翻耕与谷子的收割使用了机械,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全国机械插秧普及率约28%。农田作业技术相对以往有所提高。

3、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或使用不当技术导致毒副产品较多

土地养护不到位,产能不高,难以实现农田资源升值。农业技术尽管在不断持续提高,但因物资条件、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小农经济”的“瓶颈”效应,导致“经验作业”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得不到提升。有的村镇对农业技术抓得很扎实,从选种到培育到收割等各个环节都有技术指导和要求,如广播宣传、印发知识小册子等,但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领会与实施上也会差别很大,而且是自己经营自己的小块土地,拥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所以很多农民依据的是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有的农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量或不当使用农药及激素类肥料等,导致产品严重威胁人身健康。农田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与普及,不能有效及时地养护农田,也限制了农田资源的增值。

4、信息封闭,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生产战略

农户对农田的经营比较分散和随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虽然农地主要是旱地和水田两类,但实际选择播种品种的面还是很广的,适合旱地的作物有棉花、玉米、油菜、小麦、花生、芝麻等,适合水田的作物有水稻、油菜、经济作物等,而且大部分作物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别。由于按户分散经营,各种市场信息难以传达到位,在产销链不紧密的情况下,导致有的农产品供不应求,而有的农产品供大于求。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界定

 源于:论文要求www.7ctime.com
 有中国“大粮仓”之称的北大荒,在家庭农场模式(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土地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推出后,1995年,北大荒100多个国营农场衍生出20多万个家庭农场。现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科技贡献率达70%。在围绕构筑集约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前进目标中,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前景提供了诸多启示。
我国农村实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因此,我们在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上要立足土地国有化,保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发挥现代化经营特色。而要在农田上实现统一经营,笔者认为,最好的模式就是经营模式的相对集中统一,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至于形式,可以以股份合作社或者农场的形式,农田以评估作价入股。当然,仅仅有农地资本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营运资金以支付购买农机具、设备及农村基建等的需要,农地资本可以作为无形资产的方式投入。

1、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下述的几种经济模式均以农地资本为绝对股权不变,按照剩下股权的投资方式来划分。
(1)政府注资。就是除农地外的剩下股权由政府成立机构投资,资金全部由乡村政府负担。这种模式由政府成立机构直接投资并招聘经营管理层,监督所投资金的运作,确保论文导读:
农田的保值增值。这种模式是纯集体资本运作,农民受益。此模式对政府资金压力较大,但可以变政府对农村的补贴为对农业的投资。
(2)集体股权。全部吸收农民股,乡村人口按劳力折股计算,每股的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和经营需要来定。这种模式让农民参股,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为是农村户口人员的参与,所以在所有制形式上仍然是集体所有权的体现,在产权和分配上也没有什么异议。这种模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农地应占股权份额的界定。如上所述,农地的股权可根据农地评估折算并折股投入。第二,“劳力股”的标准及劳力股“进入”与“退出”问题。劳力的标准可按年龄来算,规定一个年龄段,达到这个年龄段的最低限就可入股,超过这个年龄段的最高限就必须退股,按每人一股计。“劳力股”每股金额可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等因素集体讨论通过。
2003年,江都市渌洋湖村有两个村民小组尝试“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成立了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使用性质情况下,最早由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订立《章程》,规定每9分地为一股,年终保底分红,每股分600斤粮和100元钱。
(3)吸收投资。吸收的对象可以面向社会,包括农民和大富商。这种方式相对灵活,而且可以大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充分、合理分配资源,调动创业积极性。这种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股权结构比例问题。如果集体股权比例大,那么吸收资金则相对较少,但行权能力较强,在经营决策上有较强的发言权;如果集体股权较小,吸收资金就相对较多,但私人股东经营管理权相应就大一些,当然,也可以采取分散私人股东的做法来相对提高集体股权比例。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