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医理探析阴阳溯源医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52 浏览:119616
论文导读:
摘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人的生命过程即为阴阳变化的结果,而人体的阴阳变化又表现为气机之升降出入。“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了阳升阴降是气机运行的规律。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属性不同概括为阴阳两类,任何事物内部亦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要区分或概括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否则就没有可比性,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关键词:阳升阴降 气机运行 交感 中医理论
1008-1879(2012)11-0367-0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些中医学经典理论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辟阐释。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凡是上升的、外向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下降的、内收的、静止的、寒凉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并非绝对的。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比对象,用阴阳划分事物属性是不同的。要区分或概括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否则就没有可比性,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说明人的生命过程即为阴阳变化的结果,而人体的阴阳变化又表现为气机之升降出入。
1 阳升阴降,气之本性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此自然界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以及人体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种阳升阴降式的气机运动是由于阴阳本身本性所决定的。“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属性不同概括为阴阳两类,任何事物内部亦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阴阳天元纪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之阳升则地气上为云;阳中之阴降,则天气下为雨。所谓阴“升”阳“降”,就是指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而言,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阴升阳降,与阳升阴降并不相悖,而是更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阳升阴降这一客观规律。
2 交感互用,互化消长
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脱离另一方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就不能单独存在。阴阳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相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种互根互用的关系并不仅存在于两种对立的事物,在每个事物内部同样也是存在的,如果没有脏藏而不泻为阴,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就无从谈起;没有肝阴藏血之生理,则肝之疏泄功能就不能正常维持。阴阳交感、互根互用,而彼此双方又是此消彼消、此长彼长。一方消减则另一方也随之消减;一方增长则另一方也随之增长。正因如此,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才能维持阴阳之间的平衡,此即阴阳自和。阴阳平衡是最理想状态,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阴阳双方往往处于有限度的不平衡状态。阴阳交感、互根互用、阴阳有限度的消长才能维持事物稳定发展的状态,如果阴阳不平衡打破这个限度,则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而失去原来事物之特性,变生论文导读:
新事物。《素问·阴阳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所谓阴阳交感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此即“物极必反”。“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阳中之阴降、阴中之阳升,相互交感而变生万物。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这种转化就是在阴阳交感的基础上发生的。
3 体阴用阳,体阳用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所化生,化生之万物自身亦同时具有阴阳二气。“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了其作用。脏腑辨阴阳,脏者,藏而不泻为阴;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属阳,从正常脏腑气机运行来看,脏以升为主,而腑则以降为顺,如脾气宜升、胃之浊阴宜降。五脏根据部位而分阴阳,心肺属上焦属阳,脾肝肾居下焦为阴,而心肺主降,脾肝肾主升。同一脏腑而论,如肝藏血主疏泄,其气机特点宜升宜动。就药物药性而言,升浮之药大多辛甘温热之品,其性属阳,一般用于治疗阴偏盛阳偏衰、阴盛阳衰之阴证,而沉降之药则多为酸苦咸寒凉之品,其性属阴,多用治阳偏胜阴偏衰、阳盛阴衰之阳证。此即:体阴者,用阳为主;体阳者,用阴为顺,这也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制衡之体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生、老、病、衰无不与机体整体阴阳、各脏腑阴阳以及脏腑自身阴阳动态变化紧密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亦当审察阴阳、遣方组药,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R].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王玉芳.释阴阳升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