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选修课高校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42 浏览:12969
论文导读: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并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完善此教学模式,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使羽毛球教学效果有很大进步,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其运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关键词:高校;羽毛球;分层教学

一、前言体育课在高校中所占的时间比例相对于初高中体育课

摘 要:由于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多、场地器材紧张以及大学生运动水平和个体差异等问题,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并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完善此教学模式,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使羽毛球教学效果有很大进步,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其运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关键词:高校;羽毛球;分层教学
一、前言
体育课在高校中所占的时间比例相对于初高中体育课而言非常小,但在高校中,体育锻炼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高校体育课中羽毛球选修课是大学生青睐的重要课程之一。羽毛球课程的合理设置有利于最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但是在具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教师对大学生基本的体育水平认识不到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有不同的运动水平,从而在训练中就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因此,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的分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中的选修课有限,对羽毛球选修课的分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水平。

二、分层教学的实验对象及筛选方法

以我校2012级的中文、英语、历史、政治、计算机、数学本科6个班的学生为分层教学的实验对象。其中有3个班为男生(政治、数学、计算机),三个班为女生(中文、历史、英语)。
研究方法包括:①查阅资料法:先要了解高校体育课设置的重要性,查找并仔细阅读有关的体育教育书籍,掌握相关的体育教学理论,参考其他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成果,为本校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提供理论基础。②分组测试法:将4个班(两个男生班与两个女生班)的学生作为本次分层教学实验的对象,剩下的两个班(一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为参照班,根据我校羽毛球测试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实验班和参照班进行测试。③数据统计法:将实验班与参照班的测试成绩进行汇总,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分别计算出实验班与参照班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将其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三、分层教学实验的过程

根据我校羽毛球教学的相关技术训练要求,对所选这六个班学生的原有羽毛球技术掌握水平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将其分为一、二、三组。教师在教授羽毛球相关技术时对各组都有所侧重,一组侧重于基本技术的衔接训练和基本的战略方法,同时以相关的体育理论教授为辅;二组则主要以羽毛球基本技术的教授和练习为主,并加以相关战略方法的讲解;三组进行相关羽毛球技术练习,再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体育理论。对处于各个层次上的不同班级,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按照此过程,我校开始的分层教学没有约束和禁锢学生的能力发挥,反而激发了他们的运动热情,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参与分层教学分组的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若达到高一级水平小组要求的学生可以被划分到高一级小组,最后学期结束时要进行最终测评。另外,参照班则根据平时本校的传统羽毛球课程需要进行练习训练,与层次分组教学的小组齐头并进,最后总结数据结果。

四、分层教学实验的结果分析

根据测评的结果可知,分层教学实验班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参照班,这一结果表明分层教学要优于常规教学。其中分层教学实验组在基本技术和战术上都掌握得比较扎实,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并且他们学习的进程速度也在慢慢地和参照组拉开距离。分层教学实验小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法,各有所得。而参照组中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和局限,存在着盲目学习的问题。
分层教学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验小组的最终成绩以及学生对待羽毛球学习的态度转变可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学生也找到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根据现在体育教学的现状和要求,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改变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也符合当下大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的特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发挥。
参考文献:
于 向.羽毛球选修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38.
谢耀良.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论文导读:报(社会科学版),2005(1).上一页12
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