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管理人才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方式革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20 浏览:17752
论文导读:培养方式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等相关论述,然后深入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近况及经验,主要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交流能力从及课程更新快等特征。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办法分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近况和有着的不足及理由,如建筑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结
摘要: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不足也越来越突出,在工矿企业中建筑业的死亡人数在2011年超过了煤矿企业,跃居第一位。这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重大损失,对行业进展也带来严重影响。本论文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高发的理由,其中深层次的理由是企业各级领导安全观念淡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落后。同时,由于目前以事施工现场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高校土木工程或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没有接受过建筑安全与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由此针对这样的形势,本论文积极研究高校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采取文献法、对比探讨法阐述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背景、探讨作用从及国内外探讨近况等内容,详细简介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等相关论述,然后深入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近况及经验,主要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交流能力从及课程更新快等特征。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办法分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近况和有着的不足及理由,如建筑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办法缺乏创新、重学术轻实践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论述知识为基础、从先进经验为依托、以企业对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办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即建筑特征加安全管理的运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最后,为保障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方式顺利运转以高校、企业、政府三方面提出了策略措施。希望本论文的探索能对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论述与实践探讨有一定作用,为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作出贡献。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人才论文培养方式论文高校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9
1 引言9-16

1.1 探讨背景与作用9-10

1.2 探讨范围及相关概念10

1.2.1 探讨范围的界定10

1.2.2 建筑安全管理的概念10

1.3 探讨近况10-13

1.4 探讨目标13-14

1.5 探讨办法、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1.5.1 探讨办法与内容14-15

1.5.2 探讨技术路线15-16

2 人才培养方式基本论述及国外经验借鉴16-27

2.1 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16-19

2.

1.1 人才培养方式的概念16-17

2.

1.2 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17-18

2.

1.3 人才培养方式的构成要素18-19

2.2 国外经验借鉴19-26

2.1 发达国家工程人才培养方式19-23

2.2 建筑安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借鉴23-26

2.3 本章小结26-27

3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近况调研分析27-39

3.1 调研综述27-28

3.2 调研状况分析28-36

3.

2.1 建筑安全管理人员近况分析28-34

3.

2.2 我国高校开展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近况分析34-36

3.3 调研结果分析36-38

3.4 本章小结38-39

4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39-44

4.1 法律法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要求39

4.2 法律法规对项目经理的要求39-40

4.3 法律法规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40-41

4.4 本论文提出的建筑安全管理人才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的要求41-43

4.5 本章小结43-44

5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建立与倡议44-55

5.1 培养目标44-45

5.2 课程设置平台45-48

5.

2.1 课程设置指导思想45

5.

2.2 课程设置要点45-48

5.3 从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48-49

5.4 师资队伍建设49-50

5.5 培养办法50-51

5.6 保障方式运转的策略措施51-55

5.6.1 高校方面51-52

5.6.2 企业方面52-53

5.6.3 政府方面53-55

6 结论55-56
参考文献56-59
附录59-74
附件 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59-62
附件 2 高校调研表62-74
致谢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