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培养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措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17 浏览:108097
论文导读:
[摘 要]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达到卓越工程师的标准。学校培养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企业培养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为核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学校培养; 企业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

6. 061

[] A [文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100- 02
教育部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于2010 年6 月开始启动了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计划从2010 年到2020 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要求主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那么,大学应该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和实践工作,探讨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措施。
1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之前必须明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所以,要使今天的大学生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必须打牢综合素质基础,具体表现为:“卓越工程师”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具有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知识、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工艺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运行和维护以及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还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依据各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工程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直接面向工程实际,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其中一部分要努力培养成为工程技术界的领军人物。主要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3个维度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明确工程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
2 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坚持开门办学,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应该把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四年制本科,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尤其注重企业培养阶段,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企业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另外,学校还应从企业直接引进人才作为全职教师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并聘请更多的教师,逐步建立起开放的师资队伍。让学生们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企业的工作模式。此外还要努力推进培养过程的开放,努力使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国境内外的培养互相配合,构成有效的多要素、多形式一体化的培养过程。
3 重构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在培养方案制订方面:体现工程素质、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综合培养,将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在认识实习,特别是生产实习时,在与学校联系较密切的单位或学校的产业化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其基本工程技能。在毕业设计上,毕业设论文导读:”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张东民,胡大超,陈舜青,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和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1-4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0(6).上一页12
计课题由学生的工作单位根据实际给出,工作单位安排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其导师,另外学校也应安排一名教师为其导师,即“双导师制”,分别负责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和指导。“毕业设计”结束后,要求学生回学校参与答辩,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需要逐步改变按学科理论体系授课、以知识点学习为主的模式,探索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工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更新,将理论教学与分析、解决生产工程问题相联系,重视多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以解决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置身真实的工程环境,强调多学科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弱化学科界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互相穿插进行,在课堂上剖析、讲解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引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团队模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
4 优化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培养亟须提高教师工程能力。一方面高校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的领导和资深工程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甚至从企业直接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聘请在职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为教师,学生在其单位实习时,利用其业余时间为学生进行案例式教学。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从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以此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经验,建立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是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经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分为3 个阶段: ① 基础工程训练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接受工程实践的目的、意义、重要性教育,建立工程背景。学生按照实践教学要求完成规定内容,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②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阶段。与专业课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知识应用与拓展能力和现代工程应用能力。③ 工程综合能力训练阶段。以实际或模拟( 仿真) 工程对象为背景,着重培养学生在更真实的工程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综合性工程问题,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6 完善考核体系
评价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总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寻求“佳绩”。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实施复合式考核方法改革,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龚克. 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0(8):1-5.
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 张东民,胡大超,陈舜青,等.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和思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1-43.
[4] 刘建强.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