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科学中国近代从来科学教育进展历程及对现阶段科学教育反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82 浏览:136620
论文导读:
【摘 要】科学教育自我国洋务运动以来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如何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迫切。本文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做了简单的梳理,回顾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在巨大的成就后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并对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所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效能的发挥。
【关键词】科学教育 发展概况 反思
1674-4810(2013)17-0034-02
一 引言
自从英国18世纪60年代进行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逐渐看到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各国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科学发展重大的支持,并且逐渐意识到,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作为国家的公民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能力,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科学技术以维持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广泛的利益。因此,学校教育中,也逐渐出现了从重视人文学科向科学学科过渡的现象。在中国同样也经历了从轻视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到重视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的过程。并且在当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面对用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从此,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洋务运动等功利性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后,逐步确立了科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1.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自1840年战争,列强用炮火无情地打开国门之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很多人都主张“师夷长技”。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应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则抱着强兵救国的愿望兴建了一大批以军事为目的,教授科学技能的学堂。至此,科学与技术在近代第一次被国人所接受,使国人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这个时期的科学教育的规模零散,科学教育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发展。
1904年颁布实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解决了这一问题。《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普通中学学制五年,科学课程设置为博物、物理化学两门。民国以后,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虽然科学课程仍设置为博物、物理化学两门,但教学内容按不同学科进行教授,注重分科教学。1922年11月,受国内外教育思潮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科学教育呈现出新特点,即提倡与科学,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儿童本位。虽然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有所发展,但由于科学教育本是由西方传入的“西物”,在与我国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有各科知识比较分散,很难系统性地整合为一体,教材涉及内容广泛,教师的水平有限无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法胜任等问题。

2.我国当代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当代科学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思想、内容、方式都是机械地复制苏联模式,而后的“大跃进”、“”,又造成了十年内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发展的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尽管科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过分盲目拔高基础理论部分的难度,学科中心倾向严重,致使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负担过重。20世纪80年代,片面追求升学率迅速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单纯强调科学概念知识的识记,对学生加强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技术没有丝毫的帮助,并且也略显枯燥,使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对此,我国许多专家认为有必要调整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改变现有的科学教育的现状,以适应我国当前的形势。此时,出现了从知识本位到关注科学素养的转变。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课程性质定位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在课程目标上,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但由于追求升学率等想法已深入人心,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很难将新的关注科学素养的理念植入课堂与教学。

三、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的思考

一百多年的时间已过去,我国的科学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大论文导读:解。”科学知识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正确只是暂时的;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但这个客观也是相对的。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时往往将书本上的内容当做绝对真理一样不容置疑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早就已经习惯了将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信息僵硬地输入头脑,仅仅是在作业或考试中将其应用输出,丝毫没有对科学知识的质疑与反思。这不
大小小的弊端。如科学教育过分理性化,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识记,将科学作为一种工具式的教育;科学教育中的人文部分比重不足,缺乏对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重视,仍旧没有达到科学精神的要求。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科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危害到我国科学教育所培养公民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技能的水平。

1.要敢于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提出质疑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对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是值得相信与经得起现实考验的。然而,“科学知识并非绝对的真理,也非一成不变的神话,它是人的主观经验与人的思维结合的,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再创造的产物,它彰显了人类在特定时代对自然独特的理解。”科学知识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正确只是暂时的;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但这个客观也是相对的。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时往往将书本上的内容当做绝对真理一样不容置疑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早就已经习惯了将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信息僵硬地输入头脑,仅仅是在作业或考试中将其应用输出,丝毫没有对科学知识的质疑与反思。这不仅使崇尚“批判与反思”的科学精神遭到抹杀,同时也抹杀了学习者的质疑、创新的能力。
因此,面对科学,教师应在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知识的相对性,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与使命感,一方面对前辈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由衷赞叹,另一方面对把握科学的未来更加有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科学的兴趣与,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广义地说,也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学艺术的教育,通常称为人文科学教育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但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由于某种科学教育可以带来更多更直接利益的功利性的原因以及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人文较之科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再拥有和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更偏重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并鼓励学生更多地投入到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科学的人文精神,忽视人文品性对人的品质、思想潜移默化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训练的分裂,无法达到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这种科学教育是失掉了一半的人性,失掉了一半的科学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科学教育。
我们要摆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这种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的教育。学习的科学技术,创造的科学神话要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只有在人文价值指引下的科学技术才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构成完整的教育。

3.重视培养教师正确的科学观与探究能力

目前,学校的科学教育教师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正确的科学教育观首先应把人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其根本任务。我们所提倡的科学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教育,而不是以培养少数“科学家”为目的的;另外,科学教育也不等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既要有求真、求实的态度,又要有怀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科学教育更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使两者得到有机的统一。我们所倡导的科学教育观在价值取向上就是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部分学校与教师因国家发展需要,便以社会为本位,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培养。这些都是错误的,和正确的科学观相违背的。虽然教师在传授科学论文导读:
教育时也要考虑社会需要,但只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等,就不免失之偏颇。结果不利于学生对科学产生应有的兴趣,并最终无助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并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教师的探究能力,要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世界,并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与态度,最终获得对科学本质的进一步理解。
四 结束语
科学不只是独立、孤立的学科,更是学科与学科的综合;科学也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科学不仅是书本上空洞的知识,而是在于好奇、探索和创造;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的,也是关于人文的、社会的;科学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是文化的和精神的。但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直到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仍然没有摆脱科学教育长久以来的误区,仍然停留在只注重科学教育知识传授层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没有广泛地受到重视,这对我国今后建立创新性国家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国的科学教育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打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壁垒,在培养优秀科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科学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
参考文献
祝怀新.科学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5)
莫亮金、刘少雪.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3]李小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刘克文.对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价值缺失的反思[J].科学教育,2009(1)
[5]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6]梁福成、王延文.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及专业建设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7]马许瑾.科学教育改革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7(9)
[8]丁邦平、罗星凯.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2)
[9]贾俊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难点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9)
[10]李双玲、孙铭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及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1]续润华.美国2061计划倡导了那些新的科学教育理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12]林未延.孩子们为何“远离”了科学?——对科学教育诸多窘况的观察和[J].内蒙古教育,2010(7)
[13]郭元婕.“科学素养”之概念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14]耿淑玲.我国科学教育历史考察及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9(4)
[15]曲铁华、梁清.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近代化与科学教育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责任编辑: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