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斯坦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发挥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956 浏览:87704
论文导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的转变,尤其是20世纪后期,现代阐释学派的兴起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广阔的视角。《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之作,讲述了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一个年轻女子的自我救赎的过程。在国内,自伍光建先生开《红字》翻译之先河以来,二十多个中译本相继问世。其中
摘 要:传统翻译研究一直局限在语言层面,从而忽视了翻译的主体——译者。随着翻译理论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译者的从属地位遭到质疑,主体性日益彰显。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对霍桑《红字》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译者基于对原文的信赖而采取的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文本阐释方式,进而考察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示译者要注意主体性介入的自由和限度,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红字》;译者;主体性
引言
随着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的转变,尤其是20世纪后期,现代阐释学派的兴起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广阔的视角。《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之作,讲述了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一个年轻女子的自我救赎的过程。在国内,自伍光建先生开《红字》翻译之先河以来,二十多个中译本相继问世。其中韩侍桁译文在40年代问世并一版再版。姚乃强的译文于1996年发表,深受读者欢迎。本文以韩侍桁(1981,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姚乃强(2008,华夏出版社)两个译本为个案,从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探索翻译过程中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和译者主体性

1975年,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发表了《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他将人类交流与翻译等同起来,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论断。“翻译即是语言的基本因素,而翻译的基础则是作为整体存在的语言。” 他认为阐释的运作包括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信赖”是阐释活动的第一步,译者只有认为原作是有价值的才能积极地开始整个翻译活动。“入侵”是指在理解过程中,译者总会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要透过语言代码挖掘原作的内涵。“吸收”使得阐释活动由源语向目的语扩展,面对异质文化,译者要在取舍之中协调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原文在经历了“侵入”和“挪用”之后肯定会有所损失,但原文也因翻译得到丰富,斯坦纳强调“以补偿来恢复平衡,是翻译工作和翻译道德的关键”, 译者利用“补偿”手段可以缓解文化冲突,促进双向交流。可见,译者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阐释活动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介入。

2.从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看《红字》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翻译活动是译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对话” [3]。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开放性,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不断发挥自身创造性的过程。

2.1 翻译源于信赖

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不是任意的,是认为文本有翻译的价值并且对此感兴趣才着手翻译的,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理想的翻译对象。作为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侍桁对文学作品的痴迷是可以想象的,《红字》作为世界经典之作,一定是深受他喜爱和信赖的。而译者姚乃强则在译文序言中明确提到:“《红字》是我年轻时接触外国文学以来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尤其这十多年来因教学需要反复阅读,每读一遍,我的心总会受到一次震撼,对作者‘丰富、复杂和深刻的想象力’叹为观止;每读一遍,我也总感到有一点新的理解,真可谓‘百读不厌,开卷有得’” [4]可见,译者对原作有着深厚的情感 ,因为信赖,所以翻译。

2.2解剖外壳,侵入内核

圣哲罗姆讲过这样一个比喻,“译者把意义像囚犯般抓回来。在翻译时,我们代码,理解就如解剖——割开外壳,让内核显露。” [5]霍桑的作品以隐晦的比喻和复杂的象征著称,用词含混。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去“侵入”原文,领悟原作的思想内涵。
例1:“We had as yet hardly spoken of the infant; that little creature, whose innocent life had sprung by the inscructable decree of Providence, a lovely and immortal flower, out of the rank luxuriance of a guilt passion.” [6] ( Hawthorne, 2008:94)
韩译:“我们几乎还没有谈过那个小婴儿;那个小动物,她的纯洁的生命,秉论文导读:
承着不可测知的神意,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放出一朵可爱的不朽的花。” [7](韩侍桁,1981:40)
姚译:“我们至此几乎还没有谈及那个婴孩呢!那个小精灵,她无辜的生命是秉承神秘莫测的天意降生的,是在一次罪恶的恣行无忌的冲动中展开出的一株可爱而永不凋谢的花朵。”(姚乃强,2008:65)
这句话描写了珠儿的可爱与灵性,韩侍桁把“that little creature”译为“小动物”,旨在展现珠儿的不同寻常和捉摸不透,而韩侍桁将其译成“那个小精灵”,凸显了珠儿的降生的神性。“innocent”一词在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中主要有三个意思:“(1)清白无罪的,无辜的;(2)无害的没有恶意的;(3)阅世不深的,天真的,单纯的。在这里,韩侍桁选择了第三种意思,表现了珠儿的纯真,也暗示出原作者对珠儿的喜爱,而姚乃强取其第一种涵义,表达了对珠儿的同情。
例2: “Closely following the jail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7ctime.com
er into the dial apartment, appeared that individual, of singular aspect, whose presence in the crowd had been of such deep interest to the wearer of the scarlet letter.” ( Hawthorne, 2008:75) 韩译:“紧随着狱卒,在阴惨的牢房里,出现了那个相貌奇异的人,他曾经出现在人群中,引起了那个佩戴红字的人非常强烈的关心。” (韩侍桁,1981:22)
姚译:“紧随着狱卒进入阴森牢房的是一个相貌奇特的人,他在人群中的出现早已引起红字佩戴人的深切关注。”(姚乃强,2008:51)
英语句子多用连词,介词或从句来体现句子内部成分的逻辑关系。两译者都将原文中的介词短语“of singular aspect”译成四字格前置定语来修饰限定名词,这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易于读者接受。对于原文前半句,韩译文偏向直译,这可能与早期翻译国外文学经典的目的有关,注重异质文化的传播,而姚译文则倾向于意译,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入侵”的过程正是译者不断发挥自身主体性的过程。

2.3适当取舍,自如吸收

“在输入外来因素的过程中,没有一种语言、传统象征组合、文化体系,能不被改造”, [8]异域因素是把双刃剑,译者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吸收优秀成分以丰富自身文化。韩侍桁的译文以直译为主,比较忠实于原文,而姚乃强的译文偏向于意译,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例3 “The young woman was tall, with a figure of perfect elegance on a large scale. She had dark and abundant hair, so glossy that it threw off the sunshine with a gleam, and a face which, besides being beautiful from regularity of feature and richness of complexion, had the impressiveness belonging to a marked brow and deep blach eyes.” ( Hawthorne, 2008:57)
韩译:“这个青年妇人,身材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关的彩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庄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发出一种威仪。”(韩侍桁,1981:6)
姚译:“这个青年妇女身材颀长,体态优美绝伦。她的秀发乌论文导读: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当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没有限制的,“每位译者又都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存在受着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制约。
黑浓密,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她的面庞皮肤滋润,五官端正,在清秀的眉宇间还有一双深邃的黑眼睛,使之极为楚楚动人。”(姚乃强,2008:38)
霍桑用优美的词语刻画了海斯特的美丽,这里暗含着霍桑对她的同情和欣赏。韩译文基本按照原文句式,采用了直译策略,尤其是“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一句略带翻译腔,是一种欧化句式,但是他也适当运用归化手法将原文中的of加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中的前置形容词。姚译文则偏向意译策略,充分运用汉语中的四字格结构,展现了海斯特的美好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易于读者接受,同时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2.4 双向补偿,恢复平衡

霍桑作品用典丰富并且极具宗教意义,对于缺乏源语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来说,这些隐念知识就造成了阅读障碍。此时,译者要借助注释,文中补偿,转换补偿等各种阐释手段进行补偿以消除文化缺位,促进有效沟通。
例4: “Nay, we might he judged that such a child’s mother must needs be a scarlet woman, and a worthy type of her of Babylon!” ( Hawthorne, 2008:117)
韩译:“不,我们可以断言,这样孩子的母亲,必定是个猩红色的女人,而且是巴比伦①女人的好样本!” 脚注①:巴比伦的卖淫妇,身穿紫红色的衣服,见。(韩侍桁,1981:59)
姚译:“不,我们早可以作出判断这样一个孩子的母亲一定是一个绯衣妇,典型的巴比伦②! 脚注②:据《新约·启示录》,巴比伦的卖淫妇身穿紫红色衣服,故称绯衣妇。(姚乃强,2008:80)
此处,贝灵汉总督将海斯特和巴比伦的相提并论,认为海斯特通奸是可耻的。韩译文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保留了源语文化内涵并通过注释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姚译使用了文中补偿加注释的方法,这样的阐释性补偿直接把隐含信息表达出来,交际效果优于前者。
3.结语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真实性,每个译本都是译者理解的“偏见”,都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 [9] 。当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没有限制的,“每位译者又都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存在受着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制约。原文文本是决定了的又是开放的结构,它给译者以限定性,又给予他一定的自由度。” [10]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主体性介入的自由与限度,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文献]
杨建华. 西方译学理论辑要.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420.
George Steiner: après Babel: une poétique du dire et de la traduction, Paris, Albin Michel, 1998:410-411.
[3]吕俊,侯向群.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 姚乃强译. 《红字》霍桑著.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转引自许钧. 翻译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53.
[6]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 Beijing: Foreign Langu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age Press, 2008.
[7]韩侍桁译. 《红字》霍桑著.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8] 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33.
[9] 查明建 ,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J] . 中国翻译 ,2

4.1(2003):213-21

[10]吕俊.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40.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