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反思反思初中学生计算不足期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71 浏览:121327
论文导读:它应为7,从而2x2+6x=2(x2+3x)=14,最后轻松易得2x2+6x+11=14+11=25.2.不熟练的知识技能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计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计算错误几乎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在作业和测试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计算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种现象,学生、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马虎”造成的,但这仅仅归结为“马虎”吗?

一、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

1.计算的不良心理

(1)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只要按部就班即可,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
(2)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枯燥乏味的,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敷衍了事,结果计算往往不准确.
(3)固定的思维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往往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4)缺乏比较意识,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很多,但有的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就硬做下去,不善于选优而从,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
例如,已知x2+3x-7=0 ,则2x2+6x+11=.有的学生就会先去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7=0,然后把解得的两个解再分别代入代数式2x2+6x+11,这样不仅计算烦,用时多,而且易算错.其实,本题只要将x2+3x看做一个整体,由已知,它应为7,从而2x2 +6x=2(x2 +3x)=14,最后轻松易得2x2+6x+11=14+11=25.

2.不熟练的知识技能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计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计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如果说数学内容的发展是无穷的,那么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3.基本概念不清

有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掌握常常是混乱的.
例如,a-n应该为an的倒数,而有些学生总写成-an;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不少学生只写一个;还有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等等.

4.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解题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上一行的数字或字母,搬到下一行都会搬错.
例如,1写成7,x2写成x;有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些学生计算书写马虎,中间过程省略不写或不愿意动笔演算;也有些学生过度依赖计算器,在练习中,计算器取代了笔算;还有些学生计算结束后不愿意把所求得的结果代入检验验算,这就相当于失去了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

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注意事项

1.养成良好的心理

(1)克服轻视心理,这是克服计算“马虎”最关键的一步.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做难题时,觉得有挑战性,就会全神贯注去对待,大脑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答题效果良好,而在做计算题时大脑注意力处在放松状态,他们认为题目类型大同小异,考试时只要题目分析到位后,再细心计算不迟,平时不需要注重计算练习.殊不知,战时的能力来自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就会手忙脚乱.
(2)克服畏惧心理,改变在做计算题时的心态,答题时对自己刻意要求:高度专心地做计算题,把它当成是整份试卷中最高挑战的题目来对待.平时挑选的计算练习题要注意计算量适当,计算题的训练要做到有目的、有类型,少而精,练习后有收获有提高,让学生觉得在计算中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掌握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

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计算的基本要求,也是计算正确的前提.
例如,完全平方公式是(a+b)2=a2+2ab+b2,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忘记或记错,常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若再代入这样的错误式子,结果肯定是错的.因此,平时应多加强对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的理解和巩固练习.

3.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1)要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如果题目没读清、没读全或曲解题意,求出的最终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
例如,求不等式2x-7< 5-2x 的正整数解,粗心的学生可能就以为解不等式,因此解完不等式就结束了,没有再求出正整数解,如果作为填空题,就一分不得,相当于空白.
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把题目中的关键词论文导读:
划出来,提醒自己,以减少错误.
(2)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按步骤,分小问,切忌大跨越操作,同时精力要高度集中,绝不可一心二用.
(3)要有良好的检验习惯,解题后的验证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这里的检验不仅是指分式方程要检验,一般的方程,不等式等都可检验.
例如,解不等式1-2x>3,先通过移项得-2x>2,再两边同除-2,不少学生会得到x>-1,还会觉得这么简单,肯定没错,其实,只要检验一下,取一个大于-1的值,如0,代入原不等式得1-0>3,这显然是错误的,再重新检查解题过程,找出错误的一步,同除负数,改变不等号方向,应为x<-1.
(4)要有总结错误的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来复习巩固,强化记忆,同样的错误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4.掌握简捷的方法

有些计算失误,不全是算数问题,可能与解题思路、方法有关.选择简单的方法,就可简化计算,减少出错机会.
例如,已知在△ABC中,∠C=90°,BC=6cm,AC=8cm,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C′点,则CD=.
由题意知,BC′=BC=6cm,C′D=CD,∠BC′D = ∠C = 90°,AB=10cm,C′A=4cm.接下来,有学生会在Rt△AC′D中,利用勾股定理,AD2=C′A2+C′D2,即(8-CD)2=42+CD2,从而求出CD.其实,本题也可利用等积转换,S△ABC=S△ABD+S△BCD,即2S△ABC=2S△ABD+2S△BCD,也即8*6=10CD+6CD,易得CD=

3.显然,后种方法比前种方法更简单,更易计算.

因此,在解题中,要尽量优化解题思维,优化解题的过程,回避复杂的计算.另外,平时可多记忆一些小结论,小结论记得多了,在解题时就可以达到简化计算的效果,使计算过程变得更简单.

5.在学习过程中多“回顾总结”

有些学生,平时的单元测验成绩一直很不错,可一到“大考”,跨章节跨系统的能力型综合试题时总是做不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的欠缺表现即不会“回顾总结”.没有及时地把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更没有从总结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综合性的考查就有些不适应了.在学习中,学生应培养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样,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他们学习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有益的.
计算问题不是某个时段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功夫要花在平时,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并有时间要求,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计算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