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德育德育源于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07 浏览:92361
论文导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许多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新问题,传统德育还是过死的依托课本教材,过多的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的说教,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讲道德,学生听道德,形成了德与行分离,德育知识化,甚至对德育教育的考查也类似于文化考查的“考试化”,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中,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几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关课程的综合,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小学德育学科课程的生活化变革,也必然引发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趋势。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 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现代生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德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生着较大的改变。因此,德育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例如,为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平时注意让他们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名言警句、好词佳语,让学生以“庆十一”、“迎奥运”等社会性活动为契机,设计生动形象的手抄报。通过同学们对手抄报的设计,尤其是通过收集资料的过程,不仅让他们自主接受了丰富而全面的多方教育,即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获得了理性的认识,同时还能在无形的潜移默化之中就使同学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去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让基本的德育规范深入心中,自觉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并且成为一种人生习惯,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基础。
例如在教《爱科学、用科学》一课时,我结合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广大学生也相应成立了“网民”的现实,给学生讲述:网络世界除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技术同时也存在着、暴力、网络犯罪等负面内容。面对这一生活实际,我耐心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使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教育,使学生能正确使用电脑,不把电脑当成游戏机,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然后,提升他们去认识世间所有事物都是具有正负影响的“双刃剑,”我们原本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说“命运只在我们自己手中”的道理。

二、 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源于: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一课教学中,在课前学生对生活社会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要金钱还是要环境”的辩论活动。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个个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辩论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取得了自我教育的实效。德育本身就是来自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又要回归到生活现实之中去发挥作用的,所以,“生活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离开生活的说教,只是空泛的知识,体现不出“养成”的“育”字。

三、 让德育主体走进生活

学生始终是德育的主体,一切外因必须通过这一主体发挥作用,理性认知仅仅是德育方向性的意识引导,是“养成”教育的最初启动,它不可能是德育的全部,“重智轻德”的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成材先成人”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由此可见,德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学习《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小公民在行动”活动,发动学生给“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清洁工人写一封慰问信、做一张卡片,表达自己的爱心,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使他们知道劳动不分贵贱,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是祖国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育”——“教”的最终落脚点必须落在“育”上,德育更是如此。品德的形成,需要理性认知的主导,但结果一定要是行为的养成,正如孔子所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拥有好的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公民。让德育回归论文导读:生活,德育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我在德育实践过程的探索中的一点亲身体会,走出空泛的理论说教的误区,切不可将德育“知识化,”更不能陷入“应试”的歧途,“润物细无声”人性养成,既是德育德育的目的,也是德育的必由之路。上一页12
生活,德育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我在德育实践过程的探索中的一点亲身体会,走出空泛的理论说教的误区,切不可将德育“知识化,”更不能陷入“应试”的歧途,“润物细无声”人性养成,既是德育德育的目的,也是德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