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突围东府民俗文化传承困境及突围思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525 浏览:109224
论文导读: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大批老建筑的拆除,大批民俗文化随之消失,部分的文化项目濒临失传。民俗中较为典型的老式生活用品、古老的生产工具弃之不用、束之高阁,也会被抛弃。在渭南市民俗文化资源相对集聚的区域没有形成文化产业增长极。民俗旅游产品的制作、包装及营销
【摘 要】 文章概述了独具地域特色而又兼容并蓄的陕西东府民俗文化;分析了东府渭南民俗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出传承、保护与开发东府民俗文化资源的思路: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渭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关键词】 东府民俗;传承;困境;突围思路
陕西关中在清、民国时期有三个府:东府、西府和西安府。渭南因位于渭河平原东部古称东府。东府渭南是陕西东部的新兴中等城市,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而又兼容并蓄的东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民俗文化大市的东府渭南,传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也面临诸多困境。

一、独具地域特色而又兼容并蓄的东府民俗文化

东府渭南历史悠久,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渭南可作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并形成文化产业的旅游资源有以下三类:第一、传统戏剧主要有: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等13种;第二、古老音乐主要有:韩城黄河阵鼓、华阴素鼓、华州背花鼓、合阳东雷上锣鼓、澄城县民间鼓吹乐等10余种;第三、手工技艺主要有:华州黑陶、澄城刺绣、白水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韩城古门楣题字、渭南面花、蒲城杆火技艺、富平宫里石刻、蒲城旌仕坊木版画等9项;第四、民俗风情主要有:华县蕴空山庙会、渭南婚俗葬俗、潼关南街背芯子、尧山庙会、韩城蒸食等40多项。除此外,还有渭北农村民居以及门前的拴马桩、韩城四合院和民俗体育项目细狗撵兔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能够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开发利用好这类资源会创造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东府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

1、东府民俗文化传承面临“三无”困境

东府民俗文化有过的兴盛和辉煌,成为渭南文化的一大亮点。面对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形势,则逐步萎缩、冷落、滑坡,面临“三无”困境:一是无传人,严重存在着后继乏人、无法传承的问题。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及艺人普遍年龄偏大,年轻人又不愿学习传统技艺,人才匮乏;二是无演员,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仅剩老人和小孩,有些民间民俗文化根本组织不起来,锣鼓、社火、皮影戏、细狗撵兔等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慢慢成为人们的记忆;三是无观众,由于电影、电视、电脑等传媒的出现和普及,文化艺术呈多元化,导致民间文化在现代化的城市文化中难以找到展示自身的恰当形式和平台,表演和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无法欣赏到它深厚的底蕴,对它缺乏了解,进而导致观众越来越少,恶性循环,现状令人堪忧。

2、追求短期利益破坏民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大批老建筑的拆除,大批民俗文化随之消失,部分的文化项目濒临失传。民俗中较为典型的老式生活用品、古老的生产工具弃之不用、束之高阁,也会被抛弃。在渭南市民俗文化资源相对集聚的区域没有形成文化产业增长极。民俗旅游产品的制作、包装及营销机制传统,缺乏现代经营意识和理念。致使很多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深藏民间,成为宣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谈资。

3、多种机制体制因素制约渭南民俗文化的发展

渭南市政府主导下的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财政投入偏小,招商引资门槛较高,致使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开发滞后于经济增长,投入传承、开发保护的资金、精力与其民俗文化资源大市的资格极不相称。渭南由于缺乏创新,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整体挖掘、开发还缺乏统一的思路,民俗文化资源还缺乏大思路开发,大手笔策划,大项目包装,大宣传推介,吸引不了大客商投入,因而还没有形成民俗旅游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集群效应。

三、渭南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开发的突围思路

1、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对渭南民俗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历史作用、社会、艺术价值等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资料保存;(2)重视发现民间文化能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7ctime.com
人,一位民间文化能人可以成就一方民间民俗文化的事业,振奋一方百姓的精神。他们可以组建自己的文化团队,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不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还可培育出更多的文化之苗;(3)编写民间民俗文化教材,让乡土文化进校园。利用大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乡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内心受到震撼,情感发生变化,引发他们热爱家乡文化,激励其热情,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2、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按照物质文化景观化、非物质文化市场化的原则,市县两级都要制定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以蒲城桥陵、白水仓颉庙、韩城司马迁祠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古城、古镇、古村落遗址和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民艺为主的民俗文化游,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机遇,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扶持,引进和培育一批民俗文化企业,生产开发有渭南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商品,把民俗文化成果商品化、规模化、市场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俗文化的价值与效益,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3、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渭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按照市场模式运作,为投资企业和民俗文化旅游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把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健全市级领导联系重大民俗文化项目制度,建立渭南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相关制度,统筹协调渭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民俗文化发展新模式,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渭投资,实现强强联合,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在事业单位用人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适当向文化旅游单位倾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要切实做好民俗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随着束缚的一层层茧被破除,渭南民俗文化冲出困境,实现突围,振翅欲飞的姿态已经显现。民俗文化将向世人展示其多彩多姿的一面,并将向产业经济转变。
【作者简介】
颜晓萍(1966— )女,陕西华县人,渭南市委党校基础理论部,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