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传承微博:校园文化传承与革新新载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34 浏览:35144
论文导读: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微博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优势明显,是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微博优势,正确把握应用原则,秉承疏堵结合方针、兼容并包理念、先进文化方向、多元共存原则,加强微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引领校园文化主旋律,逐步构建立体、多元、互动的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关键词:微博 校园文化 传承 创新 新载体
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已增至2.74亿,其使用比例已超过网民总量的一半。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微博备受学生的青睐和推崇,日益成为学生思想文化传播、碰撞和融合的集散中心,对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如何充分发挥微博优势,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博优势

1.具备即时便捷的应用条件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应用,微博即时便捷的优势日趋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能随时随地实现信息(文字、图片、视频或声音)的发布和获取,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互动效应。学校借助微博平台,能及时发布校园文化动态,收集校园文化建设建议,反馈校园文化建设意见,实现无障碍文化交流互动,确保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为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打破文化建设的传统约束,传播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记录校园文化建设点滴,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分享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促进校园文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传承与创新。

3.集合宣传导向的教育先机

微博作为一种流行传播形态,将个性与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心理和交际发展需求,还具有传播思想文化和建构思想观念的宣传导向功能。学校可以利用微博平台,把握宣传引导教育先机,充分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作用,通过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内化文化行为,改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式,促进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4.呈现多元融合的发展之势

新形势下传统单一同质化的载体难以满足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要求。微博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具备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并呈现出多元与融合发展之势。它能有效弥补传统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与之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不断促使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收、从单向灌输到参与互动的有益演变。

二、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博原则

1.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定位

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及时更新文化教育理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定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拓展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和渠道,深入挖掘、提炼、传承与创新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校园精神,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把微博建设成为舆论宣传、文化交流和思想导向的一体中心,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2.随时掌握青年学生需求的变化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成长起来,从成长经历、发展走向和需求变化来看,其表现出富有理想、人格独立、个性鲜明、求知欲强、感知敏感等时代特点,乐于使用现代传媒手段表达自我、展示个性、关注发展以及参与公共活动。因此,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特点,随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出发点,将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青年发展融为一体,力求微博在内容、形式、语言和风格上更能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3.科学遵循微博文化传播的规律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新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媒体文化,微博文化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开放性、传播快、便捷性等诸多特点,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了自由、、平等和互动的交流空间。正是基于此,微博在学生中具有极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学校应遵循微博文化传播规律,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降低消除微博的消极影响,积极引导干预学生文化行为,主导微博文化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保证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朝着可控、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博路径

1.秉承疏堵结合方针,强化微博日常论文导读:博,畅通文化传承创新渠道,并实行分级管理、引导和维护,适时出台管理办法予以规范管理。要组建分级管理队伍,主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院系单位政工干部和团学系统学生干部组成,充当微博舆论“绿化器”,净化微博话语空间,规范、监督并引导学生的微博行为言行,促使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组织、有目标、有举措、有落实,确保微
监督管理
微博由于其存在发展不确定性和危机潜在性,在带给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契机同时,也对微博日常监督管理提出挑战。如果监督管理不善,微给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校园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根据学校组织管理体系,应建立管理职能部门微博,鼓励不同层级的学生组织开设微博,畅通文化传承创新渠道,并实行分级管理、引导和维护,适时出台管理办法予以规范管理。要组建分级管理队伍,主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院系单位政工干部和团学系统学生干部组成,充当微博舆论“绿化器”,净化微博话语空间,规范、监督并引导学生的微博行为言行,促使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组织、有目标、有举措、有落实,确保微博平台安全、有序且有效地运转。要建立舆论检测反馈机制,强化学生微博跟踪和监管,加强微博舆论分析判断,提高微博舆论的预见性,避免有害信息乘虚而入,对一切不利于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要解决在萌芽阶段。对微博中涉及的不健康信息,要及时加以修正删除;对微博中出现的有异议信息,要及时加以澄清沟通;对微博中聚焦的社会热点,要及时加以互动引导。通过强化微博的日常监督管理,促使微博成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载体。

2.秉承兼容并包理念,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共识

作为一种隐性文化时尚,微博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喜好特点,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凝聚共识的捷径,以弥补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学校应积极介入微博讨论,及时给予权威评论,做好微博文化引领,统一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共识,促使学生自觉认同校园文化,内化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职能管理部门要主动关注学生组织和个人的微博动态,及时反馈学生文化需求,掌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同时注重网络流行语的运用,提升微博的承载能力,拉近管理双方的距离,促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和个人关注微博,及时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路和理念,牢牢把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话语权,切实增加微博文化凝聚人心的正能量。通过常态的沟通交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角色,把握教育主动,不断凝心聚力推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

3.秉承先进文化方向,塑造微博文化引领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作为学校管理方,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用主流文化引领微博文化思潮。首先,应重视微博文化的研究应用。学校应紧随时展要求,牢牢把握微博文化平台,科学遵循微博的传播规律,用灵活便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全的方式,丰富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动性。其次,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引领作用。一是积极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管理队伍,充分利用职能部门微博,随时发布校园文化建设消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声音,主导微博文化发展趋势;二是利用教师和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培育校园微博意见领袖,加强校园微博文化的舆论引导,逐步深化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促进校园文化在学生微博的关注、转发和评论中得到有效传承与创新。再次,要加强学生网络自律宣传教育。微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由于传播来源的虚拟性和传播环境的不定性,其存在不可预见性的负面影响。学校应重视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教育,教会学生理性分析微博语境,正确利用微博内容,增进文化自觉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7ctime.com
自信,不断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和辨识技巧,从而在微博语境中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4.秉承多元共存原则,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作为受众面较广的新媒体,微博可以摆脱传统载体的限制和束缚,成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拓展平台。学校理应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实际,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利用微博载体优势,提升校园文化的受众影响力,促进校园文化载体之间合频共振。一方面,要找准承载切入点,深入开展微博文化活动。紧随校园文化建设重点,集合全校师生资源,增强文化交流互动,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在微博“评论”中寻找承载切入点;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组织以微博为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使校园文化在寓教于乐方式中得到感染、凝论文导读:
聚、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结合点,注重新旧载体融合承载。重视新旧载体交互利用,挖掘更多同步声音,促使新旧载体融合传播,实现载体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虚实空间中不留空隙。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的功能将更加成熟完善,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也将日趋凸显。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也在不断升级变化,正逐渐从传统向现代、从平面向立体、从单一向多元方向演变。一种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参考文献:
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
c_11371166

5.htm(新华网).2012-11-17.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CSZ1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