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语境全球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25 浏览:12391
论文导读:
摘要:全球化语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为催生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提供了契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矛盾运动态势。但同时,全球化语境也侵蚀了本土传统价值观、浸染了传统民族文化、干扰了主流意识形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土、放眼世界,又要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选择的统一。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思想政治教育
1002-0845(2013)05-0114-02

一、全球化语境的意蕴

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趋势,使主权国家不断超越各种障碍,以各种方式沟通全球各区域联系的历史走向及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态。全球化语境载负着某种价值意义、文化意义,具有开放性、共生性和同步性特征。开放性是全球化语境的本质特征。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是由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的。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单子式的叙事,更是一种“跨国大叙事”的新范式和框架,这就是共生性。而资本为了不至于溃灭,就会力图用时间消灭空间,尽量缩短不同地方商品转移的周期,这是同步性。

二、全球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客观态势

1.全球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契机

(1)全球化语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全球化在摧毁传统地域的同时,使本土文化脱离了产生它的社会语境,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并与其他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各种不同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交织在一起,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全球化把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客观上要求人们在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上达成共识,特别是要在威胁人类的全球问题、诘难人类的问题,如人口、生态、、克隆技术、网络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自身的话语内容,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要将其延伸到与世界相关的全球道德方面。
(2)全球化语境为催生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提供了契机
全球化语境中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影响和消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为建构和催生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提供了契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长期“处于一种孤立封闭的自生自长的文化空间结构中,缺少在多种文化差异中进行比照、交流、冲撞,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挑战更新的环境和刺激机制”。全球化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注入了活力,提供了一种利于中国道德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观念进行自我调整的现实语境和刺激机制。因为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各种文明的冲突和对话,“人们必定要对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做出反思和变革,从而追求某种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更为健全的文明价值”。
(3)全球化语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矛盾运动态势
“我国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在一种传统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来临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改革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契机。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使学生看清他们自己及生活的世界,并且能够去改革自己和世界,这对于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过程中由于工具理性的泛滥而导致的反主体性效应有重要启示;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非决定论、差异性、异质性、特殊性、“游牧式思维”等,这对解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压抑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整体性、总体性、统一性话语及由其出发构建的各种规章制度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内容(教育文本)上,后现代主义提出“主体死了”“作者死了”等命题,重新确立了读者(受教育者)的中心权威地位,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文本的创造者并对文本有最终解释权的局限,有利于培养富有个性、创新性、多样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关系上,后现代教育者认为应消除教师的权威性、去中心化、去神圣化,建立师生间、平等、合作的对话关系,对于改变传统的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师生关系,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全球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对本土传统价值观的侵蚀
任何民族、国家出于安定团结和长远发展的考量,都会有一套维系人民团结互助、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价值体论文导读:
系。我国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传统,有“中庸”“以和为贵”“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有“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前,全球化浪潮正冲击着这些传统的价值观。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各国之间价值观念的影响日益加深,价值冲突将越来越明显,并将集中表现为“普世价值观”“全球”与本土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无可否认,人类存在一些基于人类个体共同点的普遍价值观,而且寻求这些共同点有助于消解价值冲突。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客观事实: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话语主导权,即拥有“普世”的解释权。这种“普世”的背后潜隐着西方以个人价值取向为基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由之而来的个人高于社会、竞争高于合作、“自由”高于权威的观念将侵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会产生负面影响。
(2)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浸染
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鲁洁教授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一旦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到摧毁,这个民族就成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民族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黏合剂,是群族认同的根基。民族文化若被消解,这个民族也会因失去价值信仰、符号体系而分崩离析。民族文化于国于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更带来了一种文化的威胁。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以实现“文化入侵”。从文化的输出上看,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超过60%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有线新闻网、美国广播公司等发布的信息量是其他国家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美国生产电影总量虽然只占世界总量的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强势的文化输出赋予了美国体现其自身利益的特殊价值和普遍性言说。在这种强势言说方式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主体性被泯灭,甚至“失语”,文化的独立性被侵蚀。长期受到此种文化的浸染,极易误导青少年,使其唯西方化,进而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全球化的实质所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美国政界也把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先后抛出“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终结论”,企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世界。同时,他们还以宗教、人权为借口,喧嚷“中国威胁论”“和平论”等,在意识形态上遏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无中间道路可走,也没有空白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下,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全球化语境的调适

1.立土、放眼世界

一方面要坚持本土情怀,维护自己的话语自主权。在“时空边界不断拓宽的全球化交往体系中,如果我们缺乏鲜明的身份意识,将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作为自己的教育问题,那么,全球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的共同性势必遮蔽中国教育的特殊性,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学话语漂浮于中国情景的教育问题之外而丧失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文化自恋倾向,放眼世界,借鉴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分析继承、借鉴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分,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要本土化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使之融入中国语境中。

2.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选择的统一

全球化语境中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焦点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还是多元论文导读:地位,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来抓。因为在西方国家强化意识形态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去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无视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结果必定是严重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无异于自动放弃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意识形态阵地,任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大举占领思想阵地。长此以往,
化。一元主导与多元选择紧密联系。没有多元并存,一元主导就失去了依据;没有一元主导,多元选择又会走向无序、混乱。
(1)用一元主导来正确地引领和整合多元选择
其一,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来抓。因为在西方国家强化意识形态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去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无视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结果必定是严重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无异于自动放弃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意识形态阵地,任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大举占领思想阵地。长此以往,和平演变不可避免”。因此,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少年,武装他们的头脑。其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加强对学生的信仰教育。
(2)提倡多元性,包容其他非主流文化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推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调适自身内部语境,使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适宜与匹配;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社会外语境的关系,与之保持适当的张力。这样,才能增强当代社会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为和谐社会的建构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