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采空区某煤层瓦斯抽放策略与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63 浏览:9045
论文导读:瓦斯含量18-213.1.2瓦斯压力21-223.1.3煤层瓦斯涌出量22-233.1.4煤层透气性系数23-243.1.5瓦斯抽放率24-263.1.6管路及钻孔瓦斯流量263.2瓦斯抽放系统影响因素浅析26-273.3瓦斯抽放系统的建立27-343.3.1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的原则27-283.3.2瓦斯抽放系统的建立28-344基于综合抽放法的抽采策略介绍34-39

4.1常用的抽放

摘要:随着我国革新开放经济迅猛进展,煤炭行业也有了巨大变化,随着煤炭需求的加大,煤炭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炭企业中有着的不足和潜在威胁也变得日益突出,尤其体现在瓦斯方面。就山西省为例,以2006:2012年由于瓦斯事故造成3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据统计山西省井工开采煤矿100%是瓦斯矿井,48%是高瓦斯与瓦斯突出矿井;可见瓦斯治理已经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其治理的好坏直接联系着安全生产有效进行。而治理瓦斯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煤层瓦斯抽放,且瓦斯是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加强煤矿瓦斯抽放的探讨,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本论文对瓦斯抽放工作的近况进行了总结,并在浅析我国煤矿企业开展瓦斯抽采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煤炭企业瓦斯抽采的合理策略。其次,本论文以煤层瓦斯赋存和流动论述为基础,总结了煤矿瓦斯抽放的技术经验,较系统地阐述了瓦斯抽放技术及策略,包括本煤层瓦斯抽放、邻近层瓦斯抽放、采空区瓦斯抽放,以及提升瓦斯抽放率的技术途径;对现有瓦斯抽放参数进行更加深入介绍及参数优化。然后,通过比较各种瓦斯抽放策略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本论文结合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按照瓦斯抽采策略选择原则,提出了将开采层、邻近层和采空区同时进行瓦斯抽采的总体思路。最后,以阳泉市某煤矿为例进行瓦斯抽采设计,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最终得出的瓦斯抽放系统与企业实际瓦斯涌出情况完全相符,以而验证了煤层综合瓦斯抽采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关键词:瓦斯论文抽放论文本煤层论文邻近层论文采空区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9
1 绪论9-15

1.1 探讨背景9-10

1.2 课题探讨近况及有着的不足10-13

1.2.1 国内外瓦斯抽放进展及近况10-12

1.2.2 煤矿企业瓦斯抽采中有着的不足12-13

1.3 探讨目的和作用13-14

1.4 探讨内容14-15

2 煤矿企业瓦斯抽放的论述基础15-18

2.1 煤层瓦斯赋存及其流动15-16

2.

1.1 煤层瓦斯生产及赋存状态15

2.

1.2 瓦斯在煤层中的运动及流通15-16

2.2 煤层瓦斯抽放16-18

2.1 瓦斯抽放的目的和作用16-17

2.2 矿井煤层瓦斯抽放的可行性17

2.3 瓦斯抽放的程序17-18

3 煤层瓦斯抽放系统的确立18-34

3.1 瓦斯抽放的影响因素浅析18-26

3.

1.1 煤层瓦斯含量18-21

3.

1.2 瓦斯压力21-22

3.

1.3 煤层瓦斯涌出量22-23

3.

1.4 煤层透气性系数23-24

3.

1.5 瓦斯抽放率24-26

3.

1.6 管路及钻孔瓦斯流量26

3.2 瓦斯抽放系统影响因素浅析26-27

3.3 瓦斯抽放系统的建立27-34

3.1 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的原则27-28

3.2 瓦斯抽放系统的建立28-34

4 基于综合抽放法的抽采策略介绍34-39

4.1 常用的抽放策略介绍34-37

4.2 抽放策略的选择37-39

4.

2.1 抽放策略的选择原则37-38

4.

2.2 抽放策略的确定38-39

5 运用实例39-72

5.1 企业概况39-40

5.2 瓦斯地质情况介绍40-49

5.

2.1 矿井地质40-42

5.

2.2 矿井地质构造42-46

5.

2.3 煤质浅析46-47

5.

2.4 矿井开拓及生产概况47-49

5.3 瓦斯抽放的实现49-68
5.

3.1 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及规律浅析49-57

5.

3.2 瓦斯基础参数的确定57

5.

3.3 瓦斯涌出量的计算57-65

5.

3.4 综合抽放的确定65-68

5.4 矿井瓦斯抽采基本指标68-71
5.

4.1 矿井瓦斯抽采量预计68-71

5.

4.2 矿井瓦斯抽采基本指标计算71

5.5 综合瓦斯抽采在实例中的效果71-72
6 结论与展望72-74

6.1 结论72-73

6.2 展望73-74

参考文献74-7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7-78
致谢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