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人教版201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指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513 浏览:158250
论文导读:活动处介绍为好,因为在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已经涉及到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再者学生也已经学习了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基本上可以通过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实验的发生装置做出合理选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掌握相关知识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讲到氧
2012年教育部审定出版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与2001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章节结构上都做了适当的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教材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增加了部分图片,不但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调动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更加直观,易于接受;新教材还依据章节内容在一些单元后面新增加了实验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实验教学,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证。同时教材也保留了老教材上许多精彩的设计,诸如探究、讨论、资料卡片、化学技术与社会、课外实验等栏目,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预留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自主的调配。但是,教材在拥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一、编排上的问题

1.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节中删去了关于物质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物理性质的简单介绍,但是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节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对于压强的理解,而此时,初三学生物理学科中压强部分的知识还没有讲到,这样使得本来浅显易懂的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难点。
2.教材上第8页关于化学性质的例子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新、旧教材中例子没有变化,但新教材中表示性质的能、会、可以等字眼好像有意去掉了,包括教材第10页课后练习与应用中关于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断的第3题中的(3)水变成水蒸气,也好像有意去掉了“能”字。尽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关系密切,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教材上关于性质的描述都没有了“能、易、会”等关键字,还是会让他们对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描述区分不清,从而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3.新教材第32页第2题的第4个选项说的是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出现了印刷错误,应该是0.94%。
4.由于教材顺序的调整,水通电分解的内容被编排在第四单元,教学中在学习到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节中,原来老教材上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自然也被删减,根据前面学习情况,教材列举了过氧化氢分解的例子,可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再配上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不便于学生理解。
5.教材第49页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初学化学,不了解酚酞试液遇到氨水的变况,更不了解浓氨水的挥发性,实际教学中讲授到此处时很费劲,需要补充给学生一些关于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知识后,学生才能明白。如果教材能在此处增加一个关于这些知识的资料卡片,则可以给学生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效果会更好。
6.新教材第60页下面,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图中,在列举分子构成的物质时,列举了氨水,感觉不太恰当,摘自: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因为氨水属于混合物,对于混合物直接说其由分子构成不是特别合适,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就像教材第52页的习题中有一个选项,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一样,是不对的。在这一点上老教材列举的是水,而不是氨水,感觉更好一些。
7.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的第4题(1)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原来这道题教学参考书上说是对的,今年又改成错的。并且解释原因为:生成物的总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应物呢?一般我们的理解:反应物即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所以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有些牵强。
8.教材第113页介绍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这部分探究内容,建议安排在第45页实验活动处介绍为好,因为在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已经涉及到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再者学生也已经学习了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基本上可以通过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实验的发生装置做出合理选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掌握相关知识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都把第113页介绍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这部分内容提前介绍了。
9.教材第118页第6题中的填空: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白色金属是___。对此空,教师指导用书中所给答案为“银”,但据了解,目前暖水瓶内胆壁上除了镀银外,也有镀铝的,过去还有镀金属汞的。这样就造成了答案的混乱。
10.论文导读:合适。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上一页12
书上第123页联系与应用栏目中第1题:选择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填空。(7)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如果从题目中选择的话,学生只能填二氧化碳,可是学生刚从教材第118页获知: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混乱。不如把题目改成:“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能看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_”更为合理。
11.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下册教材第43-44页编排了两道例题:例一是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例二是关于浓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对于课后练习与应用中的第5、6两道题则属于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这种类型的计算教材上没有安排例题,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建议本节教材再增加一道关于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综合计算方面的例题,让学生体会到溶液与化学反应这两个知识点的融合,也便于学生对于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相关题目的顺利解决。

二、实验设计上的问题

1.教材第21页实验1-5对于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探究中,仍然采用了将火柴梗平放于酒精灯火焰中1-2s后,观察火柴梗炭化程度从而得出结论的做法。我们知道,木材的炭化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其炭化程度是由受热温度、受热时间和氧气含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木条的炭化程度不能准确反映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并且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酒精灯内焰的温度最高。所以,新教材仍然沿用原来的做法不太合适。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