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探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16 浏览:84837
论文导读:至关重要的。关键词:思维;创新;创造性1002-7661(2012)16-144-01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核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在培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思维;创新;创造性
1002-7661(2012)16-144-01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更是教育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各科教师要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法压抑了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源于:7彩论文网www.7ctime.com
造性思维呢?本文拟就这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创造性思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散性思维,指对同一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不依靠常规,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求新图异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另一种是集中性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寻求并产生单一正确解答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都不可缺少,但发散性思维对于个体的创造性影响更大,从而成为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求异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下面就本人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做法抒之笔端,以抛砖引玉。

一、摘句联想法

摘出课文中值得玩味的语句、诗句,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培养求异思维的方法。如教学《草原》一文,学到“襟飘带舞”一句,可让学生联想形成“襟飘带舞”的各种因素,如飞马疾驰、蒙族服装特点、蒙族同胞迎客的急切心情、敞襟松带(跑热了)等等,运用摘句联想法,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深究追问法

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深究性的问题,通过连续追问,训练求异思维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的第六小节,是描写泸定桥所处的险要地势的。如在学生理解了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追问(或启发学生自己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泸定桥所处的险要地势呢?作者描写泸定桥险要地势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连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深究探索,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续尾法
对结尾寓意深刻的课文,让学生接续课文,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结局,以培养学生性思维的方法。如学习《穷人》后,教师可提问:当桑娜拉开帐子时,渔夫会怎么样?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来怎样了?渔夫一家人怎样对待西蒙的孩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给课文续写“结局”。
四、赏乐法
在教学中,运用欣赏音乐的方法,将听觉形象思维扩散到其他感官形象思维上去,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可在周总理相框上披上挽纱,再播放配着哀乐的课文录音。

五、诱发联想法

以课文中的关键句段,诱发学生想象、联想和推理,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教学《凡卡》一课,抓住:“乡下,爷爷收……”一段话,设计提问:(1)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2)假设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你们设想一下,那会怎样呢?

六、多角度分段法

对同一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段落,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如《月光曲》一文,若按不同的线索来考虑,可有以下几种分段的方法:从叙述方法上可分成两大段:先总述(第1小节),后分述创作过程;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及地点的转移可分成四大段:(1)概述;(2)故事发生;(3)发展经过;(4)结果。以作者感情发展的线索可分成四段:(1)简介贝多芬;(2)为盲姑娘弹奏第一支曲子;(3)弹奏第二只曲子;(4)谱成《月光曲》;从题眼“曲”字展开情节可分为五段:传曲、闻曲、议曲、奏曲、谱曲。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关键是教师创造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从所读文章中发现问题,注意文章内容的分歧,并找内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发现欠缺的因素或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寻找新思路,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