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侵染南方鲇鮰爱德华氏菌分离鉴定及其感染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35 浏览:77893
论文导读:
摘要:四川乐山某南方鲇养殖场发生以烂尾、断须、体表褪色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暴发性传染病,累积死亡率高达50%左右。本探讨以发病南方鲇(20-25g)肝、肾分离到两株优势菌株(LW101与LW102),以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为该疾病的病原菌。对两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药物敏感性等表型特点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两端顿圆,无芽孢,无荚膜,单个,有时成对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氧化氢酶阳性,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吲哚与红实验阴性,不能利用丙二酸盐与枸橼酸盐,H2S阴性,DNA酶阴性,对阿莫西林、头孢氨苄、链霉素、氟苯尼考、罗红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四环素、麦迪霉素、多粘霉素B、磺胺甲嗯唑不敏感;结合16S rDNA序列浅析,将两株分离菌株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采取腹腔注射与浸泡两种感染方式建立南方鲇E.ictaluri人工感染的病理模型,观察南方鲇感染E.ictaluri后的主要临床特点,并分别在感染后0、2、4、8、12、16、24、36、48、72、96h……,随机剖杀试验鱼5尾,采取心、肝脏、肾脏、脾脏、胃、肠、脑和鳃,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动态变化历程,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进行定位。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体现为鱼的尾柄逐渐褪色,溃烂,上颌须褪色与断裂的临床体现,且后期部分感染鱼呈现头朝上尾朝下的“悬挂”姿态;E.ictaluri感染南方鲇的主要浸染部位为肾脏、脾脏、肝脏,注射与浸泡感染方式均在感染后8h肾脏中出现阳性信号,引起肾间质细胞核浓缩、裂解,间质细胞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电镜下发现肾间质与巨噬细胞内均有大量病原菌;12h脾脏中出现阳性信号,脾脏体现为淤血、出血和炎症,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大量减少,在间质与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病原菌;16h肝脏中出现阳性信号,引起肝血窦、静脉和汇管区小叶间静脉与动脉等淤血,并逐步进展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坏死灶,电镜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肝细胞与肝血窦中出现大量细菌;在24h后脑组织中检测到阳性信号,体现为脑水肿与非化脓性脑炎。关键词:南方鲇论文鲴爱德华氏菌论文生物学特性论文侵染规律论文病理形态学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7-8
Abstract8-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19
1 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类地位10
2 生物学特性10-12

2.1 培养特性10-11

2.2 生化特性11-12

2.3 血清型12

3 感染范围12-13
4 感染症状13-14
5 南方鲇生物学特性14-15
6 南方鲇常见疾病15-16

6.1 细菌性疾病15-16

6.2 真菌性疾病16

6.3 寄生虫疾病16

7 E.ictaluri的检测与定位探讨近况16-18
8 探讨目的与作用18-19
第二章 南方鲇鮰爱德华氏菌(E.ictaluri)的分离鉴定19-31
1 材料19-20

1.1 试验动物19

1.2 主要试剂及配置19

1.3 主要仪器19-20

2 策略20-23

2.1 病鱼的采集20

2.2 病原菌分离20

2.3 细菌的培养与计数20

2.4 回归感染试验20-21

2.5 细菌表型特点鉴定21-22

2.6 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学浅析22-23

3 试验结果23-28

3.1 病原菌分离23

3.2 回归感染试验23-24

3.3 细菌表型特性24-27

3.4 基于16S rDNA建立的系统发育树27-28

4 讨论28-31

4.1 E.ictaluri的培养特性28-29

4.2 E.ictaluri的感染特性29-30

4.3 E.ictaluri对药物的敏感性30-31

第三章 E.ictaluri感染南方鲇的动态病理学及病原分布探讨31-55
1 材料31-32

1.1 试验动物31

1.2 主要试剂31-32

1.3 主要仪器32

2 试验策略32-36
2.1 免抗高免血清的制备32-论文导读:-534.2E.ictaluri感染南方鲇的致病机理53-544.3E.ictaluri感染南方鲇的侵染历程54-554.4不同攻毒方式对病原菌侵染与致病的影响55结论55-56参考文献56-61致谢61上一页12
33

2.2 人工感染试验33

2.3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观察33

2.4 病理组织学观察33-34

2.5 细胞病理学观察34-35

2.6 免疫组化对病原的定位35-36

2.7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36

3 结果36-52

3.1 免抗高免血清的制备结果36-37

3.2 主要症状的发生与进展37-41

3.3 病理组织学变化41-46

3.4 细胞病理学变化46-48

3.5 病原的分布情况48-52

4 讨论52-55

4.1 免疫组化条件的优化52-53

4.2 E.ictaluri感染南方鲇的致病机理53-54

4.3 E.ictaluri感染南方鲇的侵染历程54-55

4.4 不同攻毒方式对病原菌侵染与致病的影响55

结论55-56
参考文献56-61
致谢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