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水墨以水墨画中走来水墨动画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22 浏览:133528
论文导读:乐也是传统民乐,彰显民族特色。水墨动画片在保留传统笔墨魅力的同时,使动画形象更为时尚化、都市化、戏剧化。(三)色彩早在唐代,中国画分为了水墨和青绿两大派别写意。从色彩给人的直观感觉来讲,水墨动画的色彩是内敛的,不张扬,不夸张,饱和度不高。感觉不是那么活泼奔放。如果从色彩含义上来看,水墨动画色彩选取也是
摘 要:中国的水墨动画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绘画,两者之间有这根深蒂固的传承联系。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将水墨技巧与动画技巧相结合,将中国水墨画的情趣运用其中,是将传统水墨的渲染、用笔和意境统一结合,给予水墨新的生命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水墨;传统水墨动画;艺术风格;艺术特点
1005-5312(2013)11-0190-01

一、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艺术风格

(一)构图
传统水墨画常用的是散点原则。构图在谢赫的《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在绘画中我们要动脑筋再安排画面,将画面传达给观赏者。从构思到画面就是构图。
而在水墨动画中,构图则是水墨动画的一大特点。传统艺术的水墨画中对构图、色调、氛围等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常出现大量的空白。水墨动画的空间设置,制作时考虑到运动的变化,从而需满足整体运动水墨画的构图效果。表现一种写意国画的大气蓬勃,流动的线条,笔意苍劲有力,来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形象
一直以来,水墨动画的形象设计来源于古代人物、写意山水、鸟兽等;表现形式仿效传统泼墨大写意技法,从中汲取。
水墨动画的形象不同于西方夸张的动画造型,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个性风格。水墨动画的配乐也是传统民乐,彰显民族特色。水墨动画片在保留传统笔墨魅力的同时,使动画形象更为时尚化、都市化、戏剧化。
(三)色彩
早在唐代,中国画分为了水墨和青绿两大派别写意。从色彩给人的直观感觉来讲,水墨动画的色彩是内敛的,不张扬,不夸张,饱和度不高。感觉不是那么活泼奔放。如果从色彩含义上来看,水墨动画色彩选取也是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黑色邪恶,白色纯洁,红色权威等,将本土文化运用到动画中,更契合国人的审美及欣赏理念。
(四)选材
其在选材上也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故事题材多选自于神话故事,如《神笔马良》,古典小说,如《大闹天宫》,还有选自民间传说,根据成语改编而成的,反映宗教文化的。格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善美中庸论,不揭示丑恶,宣扬美和正义。这是选材的风格。
中传统水墨动画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承载思想方面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说它体现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民族个性下衍生出来的内敛,简洁,意蕴深远。

二、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特点

水墨动画的特点在于传达一种意境。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镜像。这个空间镜像,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水墨动画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画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创作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
在选材的内容上健康,深具教育意义。动画在中国看来,不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文化,更多的还是看重其教育意义。都是宣扬真善美的,这是中国水墨动画的一个出发点。
在形式上多样,深具民族风格且与中国传统技艺有密切关系。水墨动画使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式与技巧。
在制作上十分精美,深具艺术价值。还有就是制作工艺上的复杂性,消耗大量时间人力。水墨动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极具艺术价值。

三、对后世的影响

水墨画的技法、题材、形象塑造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发展,为水墨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水墨动画片可借鉴现代水墨画的变革与发展经验。现代水墨画的成熟为水墨动画片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是在思维与技术上的转换还需要经历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
在思想方面,水墨动画和中国传统文化很契合,主要宣扬真善美,在欣赏水墨动画的时候一般很安静,水墨动画给人震撼人心的时刻不多,但却响着人们的内心,塑造着人们的性格,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综合运用方面,水墨动画从选材,制作到配乐很多都是传统文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很多载体存在传承,在发展中结合其他源于:论文库www.7ctime.com
形式不断完善,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水墨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又一贡献。
水墨动画在当代的综合利用,为我国动画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数字媒体为水墨动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使大众对水墨动画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扩展了其影响的渠道。
中国水墨动画成为一张国际名片。水墨动画在国际上也是获得很多认可的,不断创新。国际也在期待中国水墨动画从一个新的角度崛起。
参考文献:论文导读:上一页12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