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盐井西垂盐井源起新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7 浏览:8801
论文导读:
摘 要:西垂盐井文化是秦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垂盐井的源起长期停留在民间神话传说层面,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整理了西垂(今甘肃省礼县)一带关于盐井源起的神话传说,并对其进行甄别和探究后认为,最早发现西垂盐井的应是秦早期在此牧马的秦人先民。
关键词:西垂;盐井;源起;先民 1003—9864(2013)01—0054—06
西垂是秦人族群西迁建立都邑的地方,更是其韬光养晦、厉兵秣马的风水宝地。西垂盐井则成为秦人西迁至此的重要考量,甚至为秦人族群壮大崛起、鼎定天下的宏图伟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西垂盐井的源起,目前大多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或对史料、遗迹断章取义的片面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目前辑录的民间神话传说和相关史料来看,对西垂盐井的发祥或归根于神灵的恩赐,或归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慧眼与睿智,完全忽略了先秦时期在此地放牧的秦人先民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故对西垂盐井的源起探究,应该重新审视。
目前,对西垂盐井源起的考察和探究仅限于民间神话传说层面,而且这种来自当地民众关于西垂盐井源起的民间传说或主观推断,缺乏严谨的认知、论述体系,更没有独立的学术价值,本文拟对当地较流行的神话传说进行整合、剖析,从而论证西垂盐井发祥的历史真相。现就关于西垂盐井源起的神话传说分述如下:

一、玉兔现井说①

说法一:嫦娥玉兔下凡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嫦娥仙子的玉兔下凡到西垂(今礼县盐官镇),当地民众不知是仙子的玉兔下凡,于是就拼命去追,追到一个地方,兔子忽然不见了,人们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在玉兔消失的地方拔草挖地,想要找到玉兔。就在挖掘的过程中,一股清泉涌出,乡民用手指蘸着品尝后发现水是咸的,于是继续挖掘,遂出现了盐井,从此这里的人煮盐卖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据盐井祠庙官讲述整理而成)。
说法二:敬德射中白兔的传说。初唐时期,盐井一度枯竭,已找不见丝毫井迹。唐朝名将尉迟敬德行军至此,看见一只白兔跃于马前,便拉弓射猎,白兔中箭后带箭消失于卤池①。尉迟敬德眼瞅着白兔突然不见了,感到万分奇怪,于是命人在白兔消失的地方挖掘寻找,挖掘刚开始,一股泉水涌出,于是盐井被发现。井盐的生产及销售也随之兴盛起来。
盐井祠圣母殿“盐圣母”(即盐婆婆)塑像两边有对联曰:“玉兔现井迹盐水承惠;圣母显妙秘化零结趸”;又据清·无名氏《盐泉赋》记载:“玉兔奔驰,不必穷其颠末,则见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足以印证“玉兔现井”的观点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现存明代嘉靖年间的《重修盐井碑记》也曾对盐井的发展史进行过充分、有力的论述。《重修盐井碑记》中记载:“……访父老、究其井之源头。虽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脱落大半,命洗涤其玷,谨寻摸其一二,谓井之源流,肇自后周。有异僧志恭噀水于地,后为卤池。至唐贞观间,尉迟敬德田猎于此,流矢中兔,其兔带矢入池,遂掘而成井。”
可见,“玉兔现井”的传说还是能够找到历史依据的。也有人认为,玉兔是“盐圣母”的化身,她引导人们发现(重新找到)盐井,并冀望盐井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这也是当地人在盐井祠供奉并祭祀盐圣母的原因所在。建立在《重修盐井碑记》基础之上的说法,认为盐井发祥于北周与唐初,确切地说应该是重新发现。因为盐井位于盐官镇西汉水北岸,与西汉水近在咫尺,在后周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盐官一带若暴发大洪水,盐井被泥沙掩埋的可能性极大。而西垂盐井属于冒水泉(巴蜀称之为自流井),水满自流,挖掘时很容易被发现。北周异僧发现卤池踪迹,初唐重新发现得以重视与开发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所以,“玉兔现井”说的第一种说法也仅是神话而已,第二种说法只能说明初唐时重新找到了西垂盐井,都不能真正解释盐井的最初发祥。

二、胶鬲发现说

有人认为西垂盐井是胶鬲(胶鬲,相传为西周时的第一任盐官)发现的。据《胶鬲煮盐》中记载:有一次,胶鬲将井水(卤水)盛在陶罐煮熬时,意外地发现陶罐的底部出现了晶莹的盐粒。于是,他便在火旁多放了一些陶罐煮熬卤水,后经反复煮熬,熬出了洁白的水盐。胶鬲于此发现了盐井。这一消息被非子知道后,非子派人召见了胶鬲,胶鬲献上了卤城(礼县盐官镇古称)盐井的水盐,并说明了煮盐的经过。非子听后大喜,让他专门负责熬煮水盐。胶鬲得到非子的赏识后,对煮盐更加有信心。他清除了盐泉旁边的淤泥,将盐泉中学术论文下载{#GetFullD论文导读:
omain}
刚冒出的盐水用陶盆、陶罐盛上泼洒在泥土中,反复泼洒晾晒,然后将土又和卤水搅拌沉淀,再用澄清的水煮熬,很快就熬出了水盐,而且产量也比以往多。西垂出名马又产盐,非子牧马有方。当时周孝王想振兴天下,急需大量军马,便派人将非子召到陇山以东的汧渭之间,封为附庸,专为周王室养马。非子东去后,西垂秦人由大骆亲自统辖,胶鬲留在西汉水畔仍然煮盐。据说非子将胶鬲所送之物选了些献给周孝王,周孝王吃了加了盐官水盐的饭菜后说:“西垂的盐味真的不错”。
“中国盐业神话传说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基本都有其母体。这个母体是史志中的真实人物事件,尔后被人深化加工而成。”① 胶鬲发现盐井也仅是民间传说而已,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众所周知,胶鬲系殷商时人。孟子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可见,当时的胶鬲隐遁于市,从事着贩卖鱼盐的生意,生活十分艰辛,后被周文王发现,推荐至殷纣王身边任朝臣。后来,他也为周武王伐纣立下了功劳。简言之,胶鬲生活的年代应为殷商与西周交替时期。周孝王是西周王朝第八代君王,从周武王逝世的公元前1043年至周孝王逝世的公元前886年,时间跨度为157年。而秦先祖非子养马有功,受到周孝王的赏识,说明非子和周孝王应该生活于同一时代,而胶鬲则不可能与非子、周孝王生活在同一时代,那么他们之间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联系,这一史实毋庸置疑,同时也证明“胶鬲发现盐井”的传说产生了历史时空概念的错位,缺乏足够的史实依据。
另外,胶鬲的活动空间也存在争议,这一点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山东泰州的“盐宗”庙里供奉着作为盐商祖宗的胶鬲、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和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当地盐民常年虔诚地祭祀他们。“关于胶鬲的活动地域,史籍上未留下线索,但从他所从事的行业可推论,很可能是在沿海地区活动。”② “晋人杜预注曰:‘有鬲氏,国名,今平原鬲县’,即今山东德州东南平原县一带。……,有鬲氏的取名或与大量使用陶鬲有关,……这就与有鬲氏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而胶鬲曾从事鱼盐行业,有鬲氏地处鲁西北距海不远之地,二者在地理环境上也相符合。因此,……夏初有鬲氏很可能是商周之际胶鬲的远祖,……其活动地域应在鲁西北沿海一带。”③ 所以,有学者认为,胶鬲的活动空间可能在今山东西北沿海一带,而不存在曾在西垂地区活动的可能性。但仅凭胶鬲从事的鱼盐行业和有鬲氏的地望就断定胶鬲的活动空间一定在山东沿海一带明显是不科学的。因为西垂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水资源——西汉水,有水就有鱼,也有可贵的井盐资源,这也就为胶鬲从事鱼盐行业提供了可能性。再者,从西垂大堡子山遗址、圆顶山遗址、西山遗址出土的陶鬲也是造型各异、数量颇丰,这些出土的“鬲”是否也能说明与胶鬲存在某种联系呢,确是值得进一步商榷与探讨的问题。三、汉祥说
据《樊哙献盐》中记载:相传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驻兵于汉中。萧何建议说,欲取天下者,须占据陇上之西垂故地,方可取关中,攻长安。因为西垂故地为蜀陇要冲,进可以翻越陇山,直逼长安,退可以据守陇上或退回汉中入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基于这种考虑,刘邦派樊哙占领了古西垂,即当时的西县。樊哙到了西县,出告安民,操练兵马,筹集粮草,积极准备攻打长安。樊哙听说当地百姓世代以煮盐为业,这里的水盐不但馨香醇绵,还可以润肺清火,治疗瘿瘤。他品尝后非常喜欢,就命令士兵食用。驻扎在汉中的刘邦时常派信使送来文书。樊哙给刘邦的回信中说,盐官产的水盐不但能解决军队的食用,而且还能治瘿瘤。樊哙还特意派人给刘邦送去了这里的水盐。说来也巧,当时刘邦的母亲患有粗脖子的瘿瘤,水盐送去后,刘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母亲饭菜中加了些。刘邦的母亲吃后,病情日渐好转。刘邦看到水盐这么管用,非常高兴,就命樊哙将盐官的水盐大量运往汉中,给当地的士兵和百姓食用。
这说明在汉高祖之前,西垂的先民已经发现盐井并能够充分利用卤水煎熬制盐。《汉书》、《后汉书》等史料记载:陇西郡设西县,有盐官,西县有嶓冢山,西汉水出焉。这说明古代西县设有管理盐业的官职,而今天的盐官河谷地带应为古西县的腹地。《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置盐铁官,“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时产盐之区置官,此地有盐井故设盐官。这些记载说的是西汉时期设官管理井盐,但是,也有人认为汉代设官管盐,西垂盐井就是在汉现的。论文导读:
“汉祥说”的观点纯属误解。

四、先秦牧人(先民)发现说

据《宝泉卤液》记载:相传西汉水上游盐官镇的盐井,最早为盐泉,后开发煮盐,掘而成井。商代末年,秦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在西汉水河谷开荒种地,发展畜牧。那时降雨多,气候湿润,南北二山森林茂密,山坡河谷,绿草茵茵;蓝天上飘着白云,大地上马儿奔跑,牛羊肥壮,庄稼丰收。在西周早期,人们还不知道这里有一口盐泉。南山附近的峡口,是秦人的一个部落。这里的人们习惯于将骡马牛羊赶到西汉水北岸去放牧。清澈的西汉水翻滚着浪花,日夜不停地奔流,岸边嫩绿的草丛中盛开着各种野花。牧童骑在马背上,赶着马群、吆着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久天长,人们发现,骡马牛羊在吃完水草后,喜欢在北岸的一口泉水旁饮水。细看这口泉水,清粼粼的,喷涌不息,形成涓涓溪流,水边渗出白花花的盐渍。牧人用手指蘸着舔尝泉水,觉得略带咸味,用此水煮牛羊肉,味美好吃。牧人觉得很奇怪,便将此情况禀告首领非子。非子为秦祖大骆的儿子,分管畜牧。他得知后,就骑马到当地详细察看,经反复了解,终于弄清这是一口盐泉。于是,非子命峡口的牧人迁居北岸,在泉水旁另建居地,还让人们深挖盐泉,广开卤池,供骡马饮水。渐渐地,居住在这里的人多了,形成了一个村庄,马大蕃息,牛羊成群。
“宝泉卤液”的传说证实了西垂盐井的最初发现者当属在此放牧的秦人先民。笔者试图从怎样写论文www.7ctime.com
以下两个方面证实该说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盐井的特点易被牧人发现

郦道元《水经注》:“水与岸齐”,指的是西垂盐井的水位与西汉水河床一样高。盐井位于西汉水北岸,地势较低,与西汉水距离相当近,故“水与岸齐”的表述应该是可以确信的。况且,盐井是典型的冒水泉(自流井),水满自溢,由此可推断出,远古尚未发现盐井时,因井水的不断溢出流走,在盐井的周边自然就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卤水滩。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西犬丘即西垂,也就是今礼县西汉水流域。非子牧马的中心就在盐官一带。西汉水滋润下的盐官河谷地带水草肥美,是天然的牧马场,因此便有了秦早期非子在此牧马有功并受到周王室重用的史实。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盐,骡马牛羊的生长也需要盐。据《西和县志》(朱绣梓编著)记载:“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
“人类是嗜盐的动物,猿人时代就如此;不仅是人类,凡脊椎动物也都嗜好咸味,尤以牛、羊等动物为最。……总之,脊椎动物,都有嗜盐的习性,只在嗜盐的程度上各有差别而已。同时,一般的动、植物体内,也含有不同程度的盐,各种动物可以在其食物中摄取盐来补充。”①
凡动物都具有条件反射的本能,而骡、马、牛、羊等牲畜喜啃食含有盐分的咸土(俗称“斑斑土”),口渴时也喜舔舐卤水,这就是牲畜的本能。在此地放牧的秦人先民会逐渐意识到,骡、马、牛、羊在吃完水草后,为什么会聚集在大小不一的卤水滩边饮水呢?于是,牧人就随着牲畜的引导发现了早期的盐泉,后来为了便于牲畜安全饮水,将盐泉或卤水滩聚砌为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煮水时发现卤水还可以煮熬成盐,于是深掘盐池,逐渐就形成了盐井。所以说西垂盐井应该是先秦时期的先民(牧人)发现的。

(二)“鬲”的出土证实了盐井的发现及利用应在秦早期

“鬲”是商周时期的主要炊器,以陶“鬲”见多。从礼县出土的陶“鬲”内壁的残留物来看,这种容器可能被用作煮盐。有学者认为,“鬲”内壁的残留物可能为盐的残渍遗存。《汉书·郊祀志》中记载:“鬲”是空足鼎,形制为上留圆口,袋形腹,下设三足。“鬲”的这一特点是便于篝火旁煨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在2012年9月12日召开的甘肃秦文化研讨会作大会主题发言时也曾强调指出:“从甘谷毛家坪遗址和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遗址的出土文物及遗址夯土层勘察可知,秦先祖西迁至西垂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有盐井,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盐资源。”
以上两点有力地支撑了西垂盐井的“先秦牧人(先民)发现说”这一观点。同时也说明西垂秦早期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盐井的发祥、发展是分不开的,西垂盐井文化已成为西垂秦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约400年的秦早期文化,就是“指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论文导读:要影响,因为秦早期文化可谓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②。目前,秦早期文化在学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但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垂盐井文化的源起、兴衰、发展尚无人述及,从而忽略了西垂盐井文化在整个秦早期文化中应有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又吸纳了商、周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多种因素,也深深打上陇右地域环境因素影响的痕迹。”① 追溯并探究秦早期文化发祥成因对进一步充实秦文化的本质内蕴将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秦早期文化可谓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②。
目前,秦早期文化在学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但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垂盐井文化的源起、兴衰、发展尚无人述及,从而忽略了西垂盐井文化在整个秦早期文化中应有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本文对西垂盐井源起的探寻,不仅有效弥补了秦早期文化中盐文化的空白,而且也充实了秦早期文化的内涵,对全视角探索与研究秦早期文化将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付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