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刍议刍议语文教学中“对话”预设与生成学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17 浏览:16578
论文导读:、权威,就是霸权,左右着大家的思维方向。老师课堂上一味地让尖子生对话,即使创造的精彩再多,也不能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训练。(二)对话教学中的生成生成,就是认为课堂对话教学是在师生即兴的、多元的交往活动中开展,学生的思维123下一页
【摘 要】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适应现代课堂传播需要的新型教学形态。关于对话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偏颇一端的做法往往难收成效。本文认为,对话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应该和谐共进,并提出:课前研读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提高预设的质量;课中善于组织引导,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后教学反思,不断提高“生成”的质量等三条协调二者关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对话教学;预设;生成
2095-3089(2013)9-00-02

一、对话及对话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尼古拉斯C伯布勒斯将教学中的“对话”界定为:对话是一种教学关系,它以参与者持续的话语投入为特征,并由反思和互动的整合所构成”。该定义表明:对话是一种交互主体的、有机的、动态的教学关系,它是所有参与者对共同问题或话题的质疑、探究、解释、评说、反思等“话语投入”行为,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关于“对话教学”的内涵目前教育界见仁见智,没有一致的界定,但是我们认为,对话教学具备三个要件:(1)和谐话语氛围下的平等交流;(2)在信息共享中促发知识的动态生成;(3)注重品德修养,提升彰显师生生命品位与价值。

二、对话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现状

(一)对话教学中的预设

《礼记·中庸》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预设,是对课堂对话的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超时空设想与安排,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对话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分强调预设,对话教学成了教案教学,教师往往把一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的甚至按照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学生生命活力的绽放,多了教师霸气十足的。一方面,预约精彩,教师成为隐性的话语霸权者。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为了顺利实现堂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往往象征性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备课时预设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所谓答疑释难,只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甚至是教参上的分析。这样的课堂问答实质就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些看起来很有效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的不完整回答、模糊回答和错误回答,教师往往当头棒止。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提问就只是传授知识的提问,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例如:教师讲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的教学片段(案例1)
师:大家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学生甲、乙分别讲述了这两个故事)
师:如果你是司马光,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办法?
生1:我会把水缸,小孩子就出来了。
师:你的力气有那么大吗?要是推不倒怎么办?
生2:我拿绳子把孩子提上来。
师:到哪里去找绳子呢?等你找来绳子,小孩子早淹死了。
生3:可以找些石块丢进缸里,让孩子踩着石头出来。
师:万一砸着孩子怎么办?
(一时间学生陷入了沉默之中)
师:这就想不出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办法了吗?你们是初三的大孩子了,一伸手不就可以把落水的小孩从缸里提出来了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自己预设的问题答案,硬要以对话的方式问答出来。无论学生怎么回答,都要硬拽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去,并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并借“对话”之名,而行“独白”之实。长此以往,课堂形成了“老师自问自答,学生边听边记”的固化模式和尴尬怪圈!学生几乎丧失了主动交流的意愿和可能,完全成为了被动学习者。另一方面,预设经典,尖子生堂而皇之地成为“话语代言人”。在一些老师的眼里,正确的答案往往是由成绩好的学生完成的。老师喜欢与尖子生对话,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小组讨论,尖子生似乎占据了所有的言说机会。他们的精彩表达,让班级普通学生很自然的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如此以来,在普通学生的内心深处,尖子生的话语就是真理、权威,就是霸权,左右着大家的思维方向。老师课堂上一味地让尖子生对话,即使创造的精彩再多,也不能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训练。

(二)对话教学中的生成

生成,就是认为课堂对话教学是在师生即兴的、多元的交往活动中开展,学生的思维论文导读: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朱自清为何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呢?。(15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小组讨论气氛很热烈)近十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生1:朱自清喜欢看自己父亲的背影生2: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呆的时间太少,只留下了“父亲背影”的记忆生3:朱自清擅长写人物的背影,所以这
不再受到老师预设的束缚,思维品质得到真正的培养。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生成是对新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一个生成活动必然导致一种新的或者较好的关系产生”。教学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课前准备中,教师应给课堂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的真实发展历程,善于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于学生的现场思路,真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最终促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它有利于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它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地自由表达思想,提升能力素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随着一些教师对“预设弊端”的种种忌讳,对“生成效果”的盲目追求,似乎又将他们引向了另一级的偏颇——师生远离文本,肆意生成的局面多了;旁逸斜出,纠缠不清的争论多了;陷于一点、无为争端的情形多了……这种信马由缰、脱离教学目标的生成挤占了师生宝贵的课堂和教学时间,表面的热闹精彩其实放弃了对话教学的功能,所谓的生成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甚至的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价值向导和智慧启迪。笔者曾听一位老师讲《背影》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场景: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朱自清为何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呢?。(15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小组讨论气氛很热烈)
近十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生1:朱自清喜欢看自己父亲的背影
生2: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呆的时间太少,只留下了“父亲背影”的记忆
生3:朱自清擅长写人物的背影,所以这样写
生4:朱自清作为一代文学家,他不止擅长写人物的背影吧?
生5:父亲体态肥胖,穿着简单,正面外貌描写实在没啥可写的!
生6:朱自清是孝子、大作家,怎么会嫌弃自己的父亲相貌丑陋?!
生7:我看过朱自清的肖像,他那么帅气,父亲怎么会丑?
(……)
师:一言不发,只是面带微笑
这则案例中,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但是这种信马由缰似的发言已经严重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学生不是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父亲的挚爱”,而是在争论“父子俩的相貌”。教师也不做任何评价和指导,放弃了自己对话“首席”的责任,将自己当成了教学中的看客。这样放任自流的讨论只会将课堂教学引向无聊的争执,几乎没有收到任何教学实效。

三、对话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对立层面看,“预设”反映的是教学的计划性、有步骤有目的性,过多的生成也必然会影响预设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生成”反映的是教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而课前过多过细的预设只会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从统一层面来看,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没有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那么,在对话教学中,如何促使二者和谐共进,提高教学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课前研读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提高预设的质量

教材(文本)往往提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知识,它可以设定讨论的内容,强化学生阅读和转释的技巧,给学生更多机会跨越学科界限深入参与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对话是立足于教材文本之上的,对话的要素不能偏离中心;但是囿于教材文本的对话又放不开手脚,所以教学中的对话要超越文本。教师在课前应该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彰显教者个性,主动驾驭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同时,对话教学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情境性,教师应该巧设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富有思想性和价值评判(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对于学生有一定挑战性,但难度适中(基于学生心理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
◆问题与课程教学目标密切相关(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问题是开放的,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以议论文的形式采取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向读者阐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而不满足于一个论文导读:存在方式与活动图式严重阻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因此,必须学会反思,只有对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规范等作出批判性反思,才有可能逐渐自觉地接受、认同、吸纳新的理念,用创造性的智慧取代重复性劳动,到了这种自觉的文化层面,教师才可能在观念上对“生成”有预设性的准备。我们教师也只有在不断地教学反思
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我们应该合理运用知识,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论点。案例1中,我们这位任课教师针对“司马光救孩子“的问题,企图用自己预设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来压制同化学生想出的“多种事物的正确答案”,这位教师用了一种和真理相悖的教学方法在解释真理,实在颇具讽刺意味!其实“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一个结合课文中心预设的很好的问题情境,教师以“如果你是司马光,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办法?”的提问,赋予了大家“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牵引和推动下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案例中学生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法,正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展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多提办法!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讨论,甄选出比较合理的几种办法。这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了“问题解决的多种正确办法”后,自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罗迦·费·因格的观点,这比教师课堂讲解说教的效果更理想更显著!

(二)课堂平等交流,适时引导点拨,有效促发“现场生成”

对话教学的本质是建立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双方就文本中感兴趣的问题,运用各自的知识储备和才智,去发现新知识,探究新空间的过程,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思想性和互动性。教师既要尊重、耐心倾听学生的言说,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把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成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价值。这位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到学生智慧的疑点,接着顺势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主旨进一步深入思考,后面适时点拨,如此一来,这堂课因现场生成“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话题而更加生动精彩!对话教学的有组织的进行,必然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这种整体圆融的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共同和更有价值地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拥有了有一种悦纳和乐意尝试的心理,学生就才能更好的抒发才思,获取更多知识!

(三)课后教学反思,不断提高“生成”的质量

一些教师在日常经久的教学中习惯了某些约定俗成的经验、传统和规范,体现在教学活动上就是保守性、惰性、重复性。这种较为稳定的存在方式与活动图式严重阻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因此,必须学会反思,只有对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规范等作出批判性反思,才有可能逐渐自觉地接受、认同、吸纳新的理念,用创造性的智慧取代重复性劳动,到了这种自觉的文化层面,教师才可能在观念上对“生成”有预设性的准备。我们教师也只有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追索课堂出现的亮点或造成窘迫的根本原因,才会发现意外的惊喜、瞬间的精彩、质疑的魅力和错误的美丽,才会体察到“生成”所包含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对文本的主动感悟、对生命的创造,才会重视这份难得的教学资源,促动自身在理解、感悟及调控策略上对“生成”做好预设性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