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中国传统中国传统婴戏纹形成理由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39 浏览:22892
论文导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婴戏纹的产生、形成、流行和传承不衰的原因探究,认为民俗心理、祈福衲祥意识、战争以及宗教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婴戏纹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关键词:婴戏纹;民俗;吉祥;战争;宗教
1005-5312(2013)05-0024-02
“婴戏纹”是“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的纹样①,是瓷器装饰中的典型纹样之一。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也有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又称“婴戏图”。关于此类儿童题材的纹饰,史籍中也有多个其它名称。如明代王宗沐在《江西省大志·陶书》中称其为“娃娃”、“耍娃娃”、“耍戏娃娃”。②现今的一般美术辞典和陶瓷书籍,亦统称之为“婴戏”。③
“婴戏”题材出现很早,据考古资料记载,山东两城山出土的汉画像石《母子图》、陕西绥德贺家沟砖窑梁汉墓画像石《母子图》,即为婴戏题材的早期画面。三国时孙吴朱然墓出土了一件童子对棍图漆盘④,以墨、红两色装饰,线描流畅,形象生动,娃娃及鱼皆有喜庆寓意。魏晋嘉峪关壁画砖墓中亦有一组表现儿童射鸟、放牧、桑护、打果场景的画像砖⑤。到了唐代,婴戏图开始增多,在绘画中多有出现,如韩滉的《村童戏蚁图》、《放牧图》,周昉的《孩儿图》,戴嵩的《逸牛戏童图》、《牧童奕棋图》等,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上也出现了孩童形象。镇江市丁卯桥唐代银器窑藏出土过一件鎏金小银瓶,其上也饰有三幅婴戏图⑥。除绘画之外,婴戏纹也在石刻艺术中频频出现。如苏州甪直镇保圣寺大殿石柱础婴戏牡丹纹⑦、苏州宋代的罗汉院大殿石柱上的婴戏荷花纹、山西永和出土的金大安三年石棺上的“石榴贵子图”⑧,洛阳宋张君墓石棺盖侧的婴戏牧丹纹等等。北宋晚期的丝织品上也盛行婴戏纹。而陶瓷上出现婴戏纹的时间并不早。据陶瓷史料记载,唐五代著名的“长沙窑”(又名“铜官窑”)产品,最先发明陶瓷釉下彩绘,开创了以绘画技法美化瓷器的先河⑨。该窑出土有一件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又名釉下褐彩莲花太子纹壶,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陶瓷上的婴戏纹样装饰。这件婴戏纹作品不仅表现了当地窑工高超娴熟的技法和当时孩童的真实反映,又体现出长沙窑工对生活的感受,对后世婴戏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婴戏纹的为何产生、又为何流行乃至传承不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

一、民俗心理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人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们不仅时常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还要常常为不时来犯的猛兽、天灾和疾病等所困扰。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劣的条件下与死亡的恐惧中,生存和繁衍成为人类的头等大事。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条件和质量的同时,子孙延绵不断的希望也成为了他们对残酷现实的安慰和寄托。于是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五婴抢冠、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的图案,便成为古陶瓷常见的装饰图纹,这些吉祥的图案都寄托了古人多子多孙、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在我国古民窑瓷器上出现的“婴戏”图像中,男孩嬉戏玩耍的形象占大多数,描绘女孩形象的屈指可数,这当然是人们重男轻女思想的结果。虽然我国宋代以后市井繁荣,人们的意识也随之进步,但是对男孩的喜爱仍然根深蒂固。宋始,我国先民就十分关注儿童的生养问题,关于养儿育女,“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同时又繁琐的育子礼俗”⑩。如两宋的育子礼包括催生礼、三朝礼、三腊礼、满月礼、百晬礼、周晬礼等,而且每个礼节还有很多讲究。《梦华录》和《梦粱录》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二、祈福衲祥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这一理念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发展形成了一个近乎贯穿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艺术题材,衍生出了无数令人拍手称赞的艺术作品。人们对吉祥的企盼心理产生于上古时代,而以吉祥为主题的装饰图案是从汉唐时期兴盛起来的。汉代是吉祥图案的大发展时期,也是装饰从整体上脱离前代的一个转变时期。以后,“吉祥”二字一直成为中国装饰题材的首选。如唐代盛行的“对兽”、“对鸟”的图案纹样中,就明显有比喻“和美”、“完美”之意。及至明清时期,吉祥观念盛行,不论事情大小,必求吉祥如意。“吉祥”几乎成为装饰的唯一内容。唐代铜镜图案中出现的儿童形象,就隐含有吉祥的意义。《铜仙传》记载:“(唐代)桂子镜……幕文作两童、双丫莲、桂花叶之状,谜语‘连生贵子’也。”{11}以瑞果、瑞花、童子、鱼及莲花等组合成的传统装论文导读:
纹饰样,常常被列为吉祥图案,它们逐渐演变为隐含对生命与生育崇拜的象征性造型。儿童具有健康自然之美,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象征。儿童不造作,不雕琢,质朴、纯真,是人类和自然最能和谐统一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这也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儿童的这些特质,有些统治阶级还将其作为辟邪之用。秦始皇就曾经派大臣带领了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去寻求长生不老仙草。在封建经济的条件下,民间的老百姓希望多子多孙,尤其是男孩,可以此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因而也就信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颐养天年等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也大大推动了儿童题材的创作和流行。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人们为了表达这种殷切的期盼,还建起了许多气势恢宏的奶奶庙,娘娘庙等庙宇建筑。在中原一带,民间还流传着麒麟送子、观音送子的传说。由此可见,古民窑将反映男孩的画面烧制于瓷器上,饱含了顺应“祝福人丁兴旺”、“喜悦吉祥”的民俗意愿。

三、战争的影响

战争的迫害常导致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人们盼望着社会稳定繁荣,于是祈求人丁兴旺、后世繁盛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宋、金、元时期,曾经出现了连年战事,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社会出现长期动荡不安,国家经济惨遭破坏,家业不振等社会状况,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唐元二十八年全国的人口为4844万,到天宝四年增至5291万人,而到北宋元丰三年,全国人口骤然下降到3330万人”。{12}宋人张知甫著《张氏可书》中这样写道“宣和末……金兵至博,尽驱市民杀于彼”;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兵攻破开封,大抢金帛子女,并“纵兵四掠,东及兖……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臭闻数十里。”由此可见,因为战乱,宋代的人口较前代下降了很多,因此,这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中婴戏图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急剧下降有密切的关联。而战乱过后,国家刚刚恢复,还需要修生养息,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力,经济文化建设和保卫国家的重担也要足够的人口才能解决。以自然经济即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是封建国家的生存基础,封建国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部都来自于对这种家庭个体农业经济的掠夺。家庭越大,成员越多,其对应的土地面积也就越大,而这些直接关系到国家收入的增减和国力的强弱。所以,长久以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人们自然寄希望于多生育,增加人口。因此,婴戏图案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与纹样的大量出现,不仅反映出人们期盼家业兴旺,种族繁衍,也表现出为了国家强盛,民族兴旺,期盼多子多孙,人丁兴盛的心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磁州窑产品上的婴戏图内容就日渐丰富起来。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