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39 浏览:11748
论文导读: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共同矫正、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环境。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分析对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一旦形成,
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共同矫正、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环境。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分析对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是非观念不清、法制意识淡薄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养成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共性特点

1.品德不良习惯

(1)缺乏崇高理想,贪图物质享受
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谈不上政治信念,平时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在生活中盲目攀比,讲究物质享受,没有感恩的心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父母和他人。
(2)沾染不良习气,网瘾问题凸现
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的中小学生思想腐化,价值观扭曲,低俗之风有进一步蔓延的倾向。迷恋网络问题严重,网游或网恋现象较为普遍,“学生门”事件时有发生。
(3)心理压力较重,自控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耐力和自信心、容易动怒和焦虑,这些不良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习不良习惯

(1)没有专心上课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是在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不能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老师在讲课,他们却在玩手机、听音乐或搞小动作。
(2)没有独立作业和认真钻研的习惯
部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常常出现作业不认真、抄袭和欺骗等现象,缺乏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的学习态度。
(3)没有热爱学习和尊重教师的习惯
我国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然而受商品经济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有所抬头,教师的社会地位又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师的尊重。

3.行为不良习惯

(1)没有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
目前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十分薄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没有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讲文明、懂礼貌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现,很多中小学生却经常强调自我,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3)没有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许多学生不能较好地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内外违纪现象普遍存在。
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可谓后患无穷。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配合,从矫正不良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1.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基础

孩子是家庭成员,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由观望到佩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熏陶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爱好,建立起平等交流的桥梁,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辅导纠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建立家长例会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双向交流,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切实的学校教育是关键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又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学校的教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
立足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明晰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教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指导学生提高认识,坚定矫正信心
要纠正论文导读:
不良习惯,首先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哪些是不良习惯。其次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既然不良习惯是较长时间形成的缺点和毛病,那么要消除这种坏习气,就必须逐渐克服。还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新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联系在成为“定型”之前总是不稳定的,因此不良习惯的矫正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难免前功尽弃。
(3)学校德育工作渠道多样化,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抓好起始教育阶段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并使之系列化、科学化、制度化,逐步构建适合中小学生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
(4)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有关部门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行为困惑、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多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个别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它是学生高尚品格塑造的巨大正能量。

3.和谐的社会氛围是保障

当今社会环境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消极因素,相关部门要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大众传媒要以弘扬主旋律为主
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正面教育的内容多了,就能对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进而诱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反之,就会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给可塑性极强的中小学生提供模仿的反面教材。
(2)打造绿色文化市场,维护广大青少年合法权益
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严厉打击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和教唆犯,清除那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和书刊等,关闭具有、性质的歌舞厅、游戏厅和录像厅,净化社会文化所。
(3)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发挥社会环境育人优势
逐步增加有益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场馆,并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的辅助教育作用,以及聘请社会监督员和辅导员帮教等,集约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督促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总之,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必将影响其健康成长。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任重道远,学校、家庭、社会要抓紧这个时期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共同矫正、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