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信使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与《香巴拉信使》平行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964 浏览:87723
论文导读:
[摘 要] 本文从两部反映中国偏远农村地区乡邮员工作及生活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与《香巴拉信使》着手进行比较。《那山 那人 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电影之一,影片有着浓厚的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趋于简单,但是颇具可看性;《香巴拉信使》同样也是一部邮政题材的电影。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导演的表现手法不同、拍摄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从作品本身的异同中去找出一些共性的、差异性的东西用于指导我们的影视创作与实践。
[关键词] 平行比较;作品主题;作品风格;艺术特色;指导意义
《那山 那人 那狗》与《香巴拉信使》从大的内容方面被认为同是表现中国偏远农村地区乡邮员工作及生活的电影,比较此二者的文章不多,多是基于对单个作品的分析。《那山 那人 那狗》1998年由导演霍建起创作生产,影片《香巴拉信使》创作于2006年,导演俞钟。前一个导演我们比较熟悉,而后一个导演则略显陌生,两部电影先后在国外拿到了许多奖项。在商业电影泛滥的大时代背景下,分析这样的小题材、小投资电影有助于我们清醒认识电影产业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在心里立一杆秤,称一称作品的重量。
基于作品本身的外部比较
首先,从电影类型来看,《香巴拉信使》是纪实类主旋律电影,主要反映的是乡邮员王大河的先进事迹,而《那山 那人 那狗》则改编自彭见明的短篇小说。文学文本较之纪实文本虚构空间可能略微要大一些,通过相关报道,笔者了解到《香巴拉信使》中也存在虚构的成分。从电影样式来看,《那山 那人 那狗》属于散文电影,散文电影源于对电影叙事本性的理解,采取艺术散文结构的原则,“不采用传统的戏剧结构的原则,透过平凡的生活事件和较为宽松的结构形式来反映生活中固有的戏剧性”①。
其次,从电影内容主题上来看,笔者认为《那山 那人 那狗》较之《香巴拉信使》要更宽广些,二者整体看来一致,都反映乡邮员爱岗敬业,细分还是有侧重点的不同,前者侧重于父子之间通过事业的传承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其次是爱情再到事业本身进而到人性的彰显。而《香巴拉信使》则主要凸显王大河在邮路上奔波的事迹,亲情爱情没有得到放大,是对其个人人性的彰显。就作品而言,“打动我们的往往不是多高深,多全面,多宏伟,多灿烂,往往是真诚”②。两部影片都真诚到看不出造作和煽情的痕迹。
再次,从电影的拍摄手法上,可以看到二者都没有过多的技术运用,多是基于一些基本镜头的切换以达到创作者的预想效果,朴实地反映出作品要表现的情感张力。《香巴拉信使》中镜头有时切换得有些突兀,但同时增添了新鲜感和跳跃性。空镜头的运用给受众美的愉悦,同时也留下了思索空间,对于香格里拉地区风景的自然表现特别到位,与残酷的邮路及困境下的人类形成鲜明对比。山谷之美,翔秋奔跑着牵马去采花而导致马摔断腿,再到大河不忍马被野兽伤害而杀马:空镜,俯瞰,特写,马的眼泪,人的呐喊,嘶吼与山谷的绿草地、鲜花、天空、白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那山 那人 那狗》则不同,创作者的表现手法更朴素,村落就是自己童年的村落,片中的儿子就是邻家哥哥。看这样的故事会亲切许多,朴素村落是湘西人再熟悉不过的:院子,马头墙,石板路由于淅沥的小雨而显得油亮,长了苔藓的墙根,湿漉的斗笠蓑衣等意象,没有《香巴拉信使》的异域风光,也许在香巴拉地域的人看来不以为然,但还是过于彰显一种走天路的神圣气息,导演俞钟承认选景取景多空旷美丽凸显异域,实际按人物原型所在地风光并没有这般美丽。
“音乐在某些方面具有语言的功能,因而它承担了加强情绪的作用,伴随着内心语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言的发展。”③从音乐、语言、角色表演上来分析,《那山 那人 那狗》的音乐不过是些通俗歌曲,但有几个场景的音乐很到位:儿子的收音机里唱着《驿动的心》,子问父走路闷不闷,父亲的回答是走路有什么闷不闷的,走便是了;再一个是父子俩走到村口大树下父教子取信寄信后走上桥过河,收音机里蔡琴的歌伴着小桥,小河,大树,父,子,老二(狗),让受众的心也随音乐进入片中与父子同走邮路;另外儿子与侗女做早饭时的英文歌曲I don't want say goodbye表现了二者的爱意也为后来父亲问儿子为什么不会娶山里女孩,父亲以为是嫌她们土、见识少、儿子说她论文导读:。《香巴拉信使》中有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激起观众的兴趣,而《那山那人那狗》则让观众在平静中体悟故事的张力。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
的聪明(会用罐子盖住收音机制造立体声)而打下伏笔。而《香巴拉信使》中的音乐更富有艺术张力,高原伴着藏族女孩的歌声,在故事情节波动时进行切换,一会儿是纯音乐的空灵,一会儿又是藏族女孩的藏语清唱,伴着诵经声、寺庙的牛角号别有一番民族风味。在《那山 那人 那狗》里也有侗族歌声,苗族芦笙舞,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演绎。更值得一提的是铃声,《香巴拉信使》中是马铃的响声,一路上穿插包括金龙死后大河拿着的马铃。《那山 那人 那狗》中也有朦胧的响铃或者是老二(狗)的铃铛或者是大邮包上拴着的茶缸子撞击发出的响声,有一种引领的性质比其他音乐更召唤人。
语言上,《香巴拉信使》几乎让方言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少数民族杂居地,方言的亲切感有一种朴素在里边,朴实的山民朴素的方言;而《那山 那人 那狗》没有方言,在语言表达上侧重内心独白,借第三方叙述等,儿子的内心独白伴随着回忆镜头极具表现力,父亲与儿子的一些沟通借助“老二(狗)”来实现。儿子的独白诉说着需要受众参悟而又怕受众参悟不了的东西,也表达了他对父亲的一些看法,其语言使影片呈现出一种叙述的技巧。“电影叙述作为视听展示而不是书写文本,是投机地对交流模式进行零碎的借用。因此我们才能有主人公的画外音解说,但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正在跟虚构世界中的任何人对话。”④角色扮演上,《香巴拉信使》大胆选用原生态非职业演员,但《那山 那人 那狗》的专业表演更容易让人读透。《香巴拉信使》采用多元素融合的表现手法,喜,悲,轻快,沉重,情绪一下高涨一下跌落,而《那山 那人 那狗》似乎一直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在叙述中娓娓道来不急不缓。《香巴拉信使》中有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激起观众的兴趣,而《那山 那人 那狗》则让观众在平静中体悟故事的张力。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