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太谷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科研方法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844 浏览:146275
论文导读:质特点。本论文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进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点的思想系统,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脱出神秘和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才使学派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以而作为一个独具特点的儒学学派被学界所认可而成就其近代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
摘要:太谷学派在近代流播于江淮苏鲁一带达一百余年之久。一般认为它是一个近代儒学民间化、宗教化的典型个案。由于学派活动和思想内容的秘密性质,长期以来其真实面目不为主流学界所认识,以至于在其身上被罩上种种神秘色彩,并被冠之于多种宗教的名目。太谷学派到底是一学术流派还是一宗教团社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首要不足。本论文对太谷学派的渊源、性质及进展变迁的历程作了探讨,浅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独特演化历程,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点。本论文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进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点的思想系统,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脱出神秘和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才使学派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以而作为一个独具特点的儒学学派被学界所认可而成就其近代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太谷学派的进展演变历程。太谷学派作为后起的思想派别虽自认儒家传承的道统,实则受着儒、佛、道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太谷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多线位的。神秘主义成为贯穿早期学派思想的红线。谶纬神学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被早期太谷学派所吸收和继承。由于太谷学派的长时段跨度,其在不同的进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面貌和组织行为特点。故本论文对其性质作了阶段性的浅析,而非非此即彼之定性。其早期更多地体现了宗教的性质,晚期体现为以宗教到儒学的回归。本论文试图以太谷学派的民间宗教性质为论述的着力点,探讨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进展演变的历史,以期找出该学派演化与社会、政治变迁的因应联系。本论文把太谷学派分成四个阶段来考察其进展演化的进程:一阶段太谷学派的创成:周太谷与太谷教;二阶段太谷学派的兴盛:张积中与黄崖教;三,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四阶段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和名至实归的太谷学派。第二章主要论述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南北合宗中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章首先对黄葆年的生平进行了评述,揭示其成长进展的独特背景。黄葆年家世清贫,刻苦上进,终于科举成名。黄葆年拜以太谷学派和长期仕宦的经历对其一生思想进展有重要影响,其对太谷学派的忠诚是终生不渝的。在仕宦山东期间,黄葆年为推动学派南北合宗作了大量工作,居于领袖地位,发挥了核心作用。黄葆年晚年讲学归群草堂,影响及于大江南北,终使太谷学派一朝复兴而被世人看重。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和思想进展,以及讲学于归群草堂实为黄葆年在太谷学派进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太谷学派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前期复兴于世,黄葆年对学派成功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引导应居首功。第三章主要论述黄葆年对太谷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与修正。黄葆年在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和主持归群草堂的历程中,对太谷学派的思想作了扬弃,接受了作为太谷学派主要修养方式的“心息相依”思想并有以进展之,摈除了学派早期的秘密活动方式和神秘主义的思想内容,以而使学派的宗教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黄氏以讲学大师的身份更多地突出了学派思想中的理学色彩,以而彰显了学派的学术本色,并使之作为一个学术团体被社会所接受。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黄氏对学派思想的修正,学派内部亦发生了思想分化。在形式上团结的情势下,学派已出现几个思想分支。本论文把他们分为原教旨派、修正派或义理派、事功派和调和派四个思想分支,并分别对其作了浅析,以期弄清学派思想变迁对学派整体面貌的影响。第四章、第五章主要论述黄葆年的思想。该两章对黄葆年的理学思想、政治思想、经学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进行了详实地梳理和浅析。由于黄氏独特的出身、经历和学派的背景,以而使其思想具有自身的特点。黄氏理学家的立场决定了正统儒家的思想占据了其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太谷学派学人中,黄氏讲学的理学色彩最为浓厚。结论部分对太谷学派的性质作了论定,对黄葆年和太谷学派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对黄葆年在太谷学派思想面貌转变中的作用作了强调。本论文认为太谷学派作为一个近代民间儒学流派,走上了一条宗教化、政治化的道路。其民间宗教的特点十分显著,神秘主义的色彩异常浓厚。太谷学派的政治实践逾越了当时的政治许可。太谷学人在现实中遭遇残酷的碰壁之后,走向了一条逆向回归的路程:以政治进展和宗教进展的途路上退却,回复到学术进展的本色层面。这样,终于使之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学派的再一次复兴。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思想有继承、有进展,更有自己的思想论文导读:、圆融三教23-24三、黄崖传教24-25四、黄崖惨案25-32第三节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32-36一、李光炘其人32二、儒学上宗王反宋32-33三、杂糅三教,自创教派33-34四、黄崖教案后的退藏与变革34-36第四节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名至实归的太谷学派36-37小结37-40第二章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40-95第一节黄葆年生平
特点。其对学派的改造,在太谷学派的思想演化和性质变迁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决定了学派的进展方向和未来前途。黄氏之思想影响并及于学派之外而被后起的新儒家引为同道。黄葆年一生的思想追求奠定了学派和其自身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黄葆年不愧为思想超迈且能身体力行的一代儒者。关键词:黄葆年论文太谷学派论文儒学论文宗教论文秘密结社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1
绪论11-17

一、选题因由及探讨的目的和作用11-12

二、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的探讨近况及浅析12-15

三、论文的主体框架和主要观点15-16

四、探讨策略和主要参考文献16-17

第一章 太谷学派的历史进展进程略述17-40
第一节 太谷学派的创成:周太谷与太谷教18-22

一、漫游天下,归儒开宗18

二、传道维扬,生徒渐众18-19

三、后世神化,终成教宗19-22

第二节 太谷学派的兴盛:张积中与黄崖教22-32

一、张积中其人22-23

二、圆融三教23-24

三、黄崖传教24-25

四、黄崖惨案25-32

第三节 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32-36

一、李光炘其人32

二、儒学上宗王反宋32-33

三、杂糅三教,自创教派33-34

四、黄崖教案后的退藏与变革34-36

第四节 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名至实归的太谷学派36-37
小结37-40
第二章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40-95
第一节 黄葆年生平40-51

一、文化古郡,诗书家风40-41

二、家世清贫,才贯乡里41-42

三、拜师以道,终身不渝42-44

四、嘤鸣求友,如琢如磨44-46

五、仕宦山东,治行卓异46-51

第二节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51-70

一、继志述事,赤心耿耿52-54

二、南北雅集,坦诚与共54-68

三、归群合宗,克奏大功68-70

第三节 黄葆年与归群草堂70-92

一、归群草堂之社会环境70-71

二、黄葆年之归群草堂讲学活动71-76

三、黄葆年与归群草堂同人之活动76-79

四、黄葆年之晚年生涯79-81

五、黄葆年与归群弟子81-88

六、黄葆年之讲学影响88-92

小结92-95
第三章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宗教思想及学派内部的思想派分95-119
第一节 黄葆年对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95-100

一、早期太谷学派的宗教思想95-97

二、黄葆年对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97-100

第二节 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神秘思想的修正100-104

一、黄葆年对学派神秘主义思想的修正100-101

二、黄葆年对学派传道形式的修正101

三、黄葆年对学派思想修正的背景和理由101-104

第三节 太谷学派内部的思想派分104-117

一、原教旨派104-109

二、修正派或义理派109

三、事功派109-113

四、调和派113-117

小结117-119
第四章 黄葆年的理学思想、政治思想119-148
第一节 黄葆年的著述119-122
第二节 理学思想122-138

一、心性论122-124

二、论124-126

三、仁论126-128

四、道统论128

五、天命论128-129

六、太和思想129-130

七、中庸思想130-132

八、孝悌思想132-133
九、亲师取友思想133-136
十、修身思想136-138
第三节 政治思想138-148

一、等级秩序思想138-140

二、尚贤、尚德思想140-142

三、大同思想142-143

四、非争思想143

五、重民思想143-144

六、重义轻利思想144-146

七、反西学思想146-148

第五章 黄葆年的经学思想、文学思想和教育思想148-171
第一节 经学思想148-157

一、黄葆年的治经宗尚148-150

二、诗经学思想150-152

三、礼学思想152-156

四、易学思想156-157

第二节 文学思想157-163

一、为文重写情157-159

二、重文道合一159-160

三、倡学文合一160-161

四、重诗教161-162

五、肯艺时文162-163

第三节 教育思想163-170

一、重学163-164

二、重寻师访友164

三、重师道164-166

四、重弟道166-167

五、教育内容167-168

六、教学论168-170

小结170-171
余论171-论文导读:176附录176-185参考文献185-194致谢194-195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95-196上一页123
176
附录176-185
参考文献185-194
致谢194-195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