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传承民间传统工艺传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6 浏览:8593
论文导读:做社会网分析,分析中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第一类是个人的网络结构位置,第二类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结构型态。第一类变量可分析个人的网络位置在群体中123下一页
摘 要:论文将民间工艺传承的特点结合社会网络的分析思路,介绍两者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应用步骤,并提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传承考量的重点。通过社会网络分析,为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手段。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
1005-5312(2013)03-0157-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正被工业文明同化:文化趋同现象更为明显,文化多样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收集等对个案或某地区进行个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分析,没有将其放入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社会结构中去考量。研究的结论一般为促进工艺技术的传承的宏观性对策。
而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行为间之间会存在偏差,如建议选定的传承人是否在工艺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社会网络分析正好是构建宏观层次与微观个体行为间的中层理论。通过社会网络的学理分析,可以为政策的制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可行性建议。

二、社会网络分析与民间工艺传承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家用来分析一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结构特征的方法。社会网理论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有线段相连,也就是具有社会连带。节点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其它社会主体,而社会连带则既可指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也可指因分享经验、资源或信息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了解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进行知识的转移,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知识。
民间传统工艺很多是包含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经验、技巧、诀窍,是要靠手工艺人长年累积实践摸索和体验来获得的。这些工艺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技能和洞察力构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它难以甚至无法转化成独立表达、并能够传授的显性知识,只有掌握这类知识的人才能亲自使用它。
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映射及量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关系网络——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使不可见的信息、知识传播转变为清晰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这种定量分析提供具体手段,确立民间工艺传承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

三、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步骤

(一)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知识咨询网络的问卷设计、调研的经验,此方面研究至少应该区分清楚4类不同内涵的、与知识共享及传播有关的社会网络, 如表一。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二)收集数据

最理想的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是进行总体调查,然而,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非常困难,在进行调查时,除少数小规模网络进行总体调查具有可行性,多半只能从一个待研究的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个案样本,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造一个样本网络。然而,随机样本和抽样会造成一些关系数据的丢失,从而难以代表目标总体的关系结构。

(三)绘制网络结构图

根据调查的数据,将其转换为节点之间的各类关系数据,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辅助软件(比如UCNET、Pajak等)得到初步的社会网络图。
收集到了整体社会网资料才能够做社会网分析,分析中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第一类是个人的网络结构位置,第二类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结构型态。第一类变量可分析个人的网络位置在群体中论文导读:
的影响。第二个变量可以了解群体结构特质分析集体行为。

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传统工艺传承考量的重点

在民间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图中,主要考量和分析的重点如下:

(一)进行网络整体结构分析,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了解民间工艺传承的社会网络规模及团队外网络的大小
里根和麦克爱威立(Ray Reagans,Bill McEvily)发现网络的聚合力和网络规模都会影响知识转移。节点i的度ki是指网络中节点i与其他节点的关系数量,即节点i连接边的总数目,也等于与他直接相连的邻居节点的个数。节点度数是网络最基本的几何参数,对网络和节点的结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节点度数决定了网络规模,决定了知识流动的通路数量。
网络规模描述了网络大小和网络连接数。网络中的节点多,连接关系多,网络规模就大。这在知识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中都有正面影响:网络中节点的知识流通渠道也就越多,新的节点也更容易加入,随着知识到达的节点的递增,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就越快。网络规模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有正面效应。
民间工艺传承中由于一些工艺属于祖传秘方、传统手艺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播局限于狭小的血亲关系的社会网络之内,甚至是世代单传异致不少此类民族瑰宝失传或散佚。另外一些工艺依托共同地域传统文化,在地缘内的传播,但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生活的改变,年轻一代流向大城市导致传统工艺的后继无人。
团队外网络大小对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外网络大小用来评估个体在团队外的联系程度的大小,是个体在团队外与其他个体有直接社会联系的数量。通过激励团队外网络大的个体,让其发挥传播民间工艺知识的作用,扩大民间工艺传承网络。

(二)网络中的节点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之一,它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或者说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Rob Cross和Andrew Parker用社会网络分析来绘制网络化后的企业知识流动的方向、流量和路径,以寻找网络组织中专家和关键人物。对成员在网络中的位置进行评价是了解网络及其成员的有效方法。中心性是节点度即其凝聚的关系数量也决定了它在网络中的位置,反映了节点的地位和影响力。它在网络分析中常被用来检测网络成员取得知识资源、控制知识资源可能性的结构属性。节点度数大,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强。高中心性使节点具有高的声望和权威,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在网络中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其他节点更愿意与高中心性的节点连接,以期获取质量高、范围广的知识。节点的度数越大,它的资源获取能力越大,它在网络中越重要,影响力也越大。这也形成了“马太效应”,因为大量的信息、知识流通和发散越发提升了高中心度节点的知识收集和传送的能力。中心性节点的存在使规模一样的网络具有更大的聚集系数,节点间合作更为紧密,网络更加完备。
由于传承人的评定带有浓厚的色彩,加之被推选出来的传承人有国家补贴,使推选传承人具有功利化的倾向。有的推选出来的传承人为了确保自己的经济收入而对工艺保密,反而危及到工艺的传承。通过网络中节点中心度的分析,能寻找出合适的工艺传承人,并了解现有传承人对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强弱关系分析

社会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 Granovetter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中,嵌入的网络机制就是信任。他首先提出关系强度,将节点间互动频率、情感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多的关系称为强关系,相反则称为弱关系。Gulati也认为信任是知识转移得以高效进行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隐性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知识的扩散过程中。
关系强度对隐性知识的流动效应有显著影响。强关系维持着知识转移方和知识接受方的亲密接触,缩短了双方的距离,空间距离的接近则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节点间关系越强,节点的相互信任程度越高,对知识流动投入的时间、感情和努力越多,知识流动效果越好。尤其是对于嵌入度较高的隐性知识的流动,通过强关系的转移是保证其成功的关键,关系网络通过多渠道的传播途径、共享的环境和关系信任,弥补了其知识编码和抽象水平低的缺陷。
民间传统工艺知识具有模糊性、内隐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其识别与获论文导读:察这些强连接如何影响传统工艺的传承。五、后续研究建议根据社会网络图进行上述的各类分析,从而探索和发现个人、团队、组织在信息流动、知识的共享及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网络图仅能给出网络结构的问题,但并未说明为什么。需要根据所表现的问题,通过访谈、调研进一步深入理解、解
取成为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它并不像传统的通过公开的信息共享来获取知识,而主要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接触不断挖掘到的。师徒关系模式和社会互动过程对于民间工艺传承影响很大。社会网络分析能观察哪些节点之间是强连接,并观察这些强连接如何影响传统工艺的传承。

五、后续研究建议

根据社会网络图进行上述的各类分析,从而探索和发现个人、团队、组织在信息流动、知识的共享及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网络图仅能给出网络结构的问题,但并未说明为什么。
需要根据所表现的问题,通过访谈、调研进一步深入理解、解释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妨碍信息流动、知识传播的深层次原因。针对妨碍信息流动、知识传播的文化、管理、激励等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力图促进民间传统工艺的知识传播及创新。
★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度青年基金“基于社会网络的岭南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研究”(项目编号:405120041)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左美云,许珂,陈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5: 69-76.
Cross R, Parker A, Borgatti S P. A birds-eye view: Using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improve knowledge creation andsharing [J].Knowledge Directions, 2000,2(1): 48-61.
[3]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122-128.
[4]Ray Reagans,Bill McEvily.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e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40~267.
[5]Padgett,J.,and C.Ansell Robust ac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Medici,1400-1434.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3,98:1259-1319.
[6]Suh,Shin, Bock.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Accessibility of Project Team:A Multi-level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2:358-368.
[7] Rob Cross,Andrew Parker,Laurence Prusak,Stephen P Borgatti.Knowing what we know: Support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in social networks.Organizational Dynamics. New York: Fall 200

1. Vol. 30, Iss. 2; pg. 100.

[8]Freeman L 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 Social Networks,1979,(1):215-239.
[9]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3):481-510.
[10] Gulati R.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8(1):85-112.
[11]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