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桃花源记用少数民族特性释《桃花源记》中若干疑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03 浏览:15644
论文导读:看出,自桃花源人见到渔人“问所从来,渔人俱答之”到最后的“勿与外人道也”,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无障碍的,完全能相互交流和沟通。尤为关键的是双方交谈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交流时间也比较长,彼此都给对方提供了自己的信息,只有在语言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渔人怎么可能和桃花源里的人交流沟通呢,隔了六百年时空,语言还会
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千百年来引无数遐思。文中许多疑问,亦引发无数文人学者的猜测和推断,至今仍为文学史上的不解之谜。本文梳理出四个方面的疑问,从少数民族特性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以期获取令人信服的解释。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性 释疑 《桃花源记》
:A
学界上,有学者曾提出陶渊明是少数民族,且追溯到其家庭历史,指出温峤曾经骂他的曾祖父陶侃这位大司马是“溪狗”,封建史家也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对此判断,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提出相左意见。笔者认为,无论陶渊明本人是不是少数民族,《桃花源记》中的少数民族特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桃花源记》中的若干疑问

《桃花源记》中,主要有四个方面之疑:
其一,语言交流的问题。从“避先秦时乱”到“晋太元中”,相隔六百多年,从汉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春秋至秦,古楚语、湘语在两湖及武陵地区均处于垄断地位,到了东晋,武陵及周边大部分地区都使用西南官话,毫无疑问,语言上是根本无法顺利交流的,然而,渔人却能和桃源里面的人交流自如,从一开始的“问所从来,渔人俱答之”到最后告诫他“此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丝毫无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的谜。
其二,服饰的问题。从秦时到东晋,半个多世纪过去,服装的变化和改革是毋庸置疑的,里面的人避乱时着的是秦时服装,六百年来从未和外人接触过,他们的服饰不会有多大变化,桃花源诗中也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可是为什么渔人的眼里还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其三,对于桃花源里的人来说,看见“渔人”不异于看见天外来客,类似我们今天看见外星人,为什么他们没有恐惧甚至不安,没有把他轰出洞外,还问所从来,且邀至其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如对待家中贵客呢?
其四,村子里的其他人家听说有这样一个陌生人之后,为什么不出于安全之见关门闭户胆战心惊或是躲藏起来,还一家一家邀请他去吃饭,好酒好菜地招待?
如从传统的汉文化来解读这篇文章,是困难重重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但是,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分析,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解答“问所从来,渔人俱答之”等语言交流之疑

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自桃花源人见到渔人“问所从来,渔人俱答之”到最后的“勿与外人道也”,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无障碍的,完全能相互交流和沟通。尤为关键的是双方交谈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交流时间也比较长,彼此都给对方提供了自己的信息,只有在语言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渔人怎么可能和桃花源里的人交流沟通呢,隔了六百年时空,语言还会一样吗。我们现在距离明初也是六百年,明朝人说的话能听得懂吗。
语音学上,从秦到东晋时代,汉语语音大的演变就有三次:第一次是西周雅言(秦音,又称华夏语)→西汉通语(又称汉语)。周平王念秦人护送东迁之功,封之于西周故地,语言上承袭西周雅言传统,是为“秦音”,但秦不久就被刘汉政权所取代,又改称国号为“汉”,雅言秦音改称为“西汉通语”,即汉语,此称呼仍沿用至今。第二次演变是西汉通语(汉语)→东汉洛话或晋语(又称中原音),东汉时主导语言则转变为以周代镐京在洛阳的后代“洛话”或“晋语”为代表。其后又经曹魏、西晋两代,历时近三百年。第三次演变是东汉洛话或晋语→东晋南方雅言、金陵雅言,或称南音、吴音。“永嘉之乱”后,晋元帝司马睿于建邺建立东晋。于是,相当数量的西晋士庶向南迁移,其使用的西晋洛下语在迁移过程中沿江淮地区广为传播。同期,北方的移民亦沿着中路迁移至洞庭湖地区。由于迁入了大量的移民,两湖地区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古楚语——湘语,逐渐被后来形成的西南官话所取代。
由此可见,时隔六百多年之后,同一地区的语言差异是巨大的,根本就无法交流。
但是,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分析就不同了。据西汉杨雄《方言》考证,当时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共存:西部地区属氐羌藏缅语;北方胡狄阿勒泰语为一层次,三晋语、幽燕语、朝鲜语为次一层次;东部除朝鲜语外,往南分别为齐鲁语、吴越语,南由西而东则有巴蜀语、南楚语及最南边的苗蛮百越南亚南岛语;华夏汉语居中原地区,《方言》称为“凡语”“通语”。形成了中原地区的汉语和少数民族区域的民族语共生共存的语言格局。从夏朝三苗被打败退出中原起至秦朝,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民族都属于百越民族,使用百越语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尽论文导读:多年,他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外界是没有交往和沟通的。这六百年中,外面的世界改朝换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代若干,服饰更替无数,为什么桃花源中的衣着还和外人的一样呢?难道六百年来从没出去过的他们就那么时尚那么与时俱进吗?其实,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可以确定桃花源人
管时光流转,从古至今也无多大变化,在此不加赘述。由此可推断,武陵“渔人”本身即便不与桃源人同属一个少数民族同一个语族语支,至少也是一个精通其民族语言的人才能与之交流自如。

三、解答“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服饰之疑

《桃花源记》一文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简单易懂,毫不生涩,具有初中水平的人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是“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稍加思考,问题就来了,桃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从避先秦时乱,到东晋太元中,已过六百多年,他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外界是没有交往和沟通的。这六百年中,外面的世界改朝换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代若干,服饰更替无数,为什么桃花源中的衣着还和外人的一样呢?难道六百年来从没出去过的他们就那么时尚那么与时俱进吗?其实,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可以确定桃花源人还是穿着秦时服饰。“俎豆”之意是祭祀的程序仪式,“新制”则指新的款式。文中以“犹”和“无”、“古法”和“新制”相对,目的是想通过祭祀和服饰这两个层面,来具体说明“桃花源”内的习俗仍沿袭着“来此绝境”前的先秦古风。
据有关史料,先秦时期服饰,风格古朴简单。及至汉代,服饰发展已极为迅速,着装有了新的突破,服饰名称亦有了细致的区分,先前的“衣”和“裳”,汉代新命名为“襦”和“裙”了。从时间上看,仅从秦末至东晋太元年间就有六百多年,服饰变化之巨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把桃花源人古朴简单的着装说成“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显然是非常牵强的。多年来,许多学者因无法解释此疑问,就生硬地把“外人”一词附会多种含义,如“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尘世以外的人”或“现实社会以外的人”,有学者还试图以字面联想为线索来找出答案,说“这里写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非指男女的具体服饰同外人一样,而是指桃花源中的一般生活习俗与外人无异。更有甚者把此句理解为“山洞中的人也来来往往种地做活,男男女女也都穿着衣裳,看起来完全跟山洞外边的人一模一样”。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