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及物接地和及物文学论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05 浏览:70648
论文导读:
摘 要:2012年的文艺学研究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并没有如前些年一样高度集中地、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但在围绕文艺学向前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文艺学研究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2012年文艺学研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几大关键领域,如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以及对新的文学现实(视觉图像和新媒体文学)的关注中,研究者表达了对“接地性”、“及物的”以及与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本土的”、“中国的”、“现实的”的关注,并且各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研究推进。
关键词:文学理论;接地性;及物;
0257-5833(2013)01-0185-08
作者简介: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苗田,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 (上海 200444)

一、文学理论的“接地性”问题

文学理论研究如何才能走出“理论之后”的学术阴影?这是近些年中国文艺学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话题。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衍生于两种不同的问题意识:一个是知识学理上的,对当代西方文论发展现状及其走向的学术探讨;另一个则是经验情感上的,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不满。也正基于此,2011年11月18日至21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文学理论的创新与文论教学”学术研讨会上,高建平提交了《理论的理论品格与接地性》一文,正面回应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接地”的呼声正是在当代文学理论重重危机中出现的。所谓“不接地气”的表现,既表现在文学理论课程的难教、难学上,也表现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家对理论有效性的质疑上,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关注“理论”甚于“文学”(即像乔纳森·卡勒一样地宣称,没有所谓的“文学”理论,只有“理论”本身)。有鉴于此,高建平认为,理论研究不应该从各种“主义”出发,而应该从“问题”出发。只有接触到问题,才能形成理论的生长点。针对问题的理论研究,才是具有“接地性”的文学理论。它可以克服理论的经院化倾向,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更新,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①。紧接着,王元骧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回应。他也认为,问题乃是理论的核心。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首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如何正确地发现问题,防止以不是问题的问题来充当问题,无谓地分散和消耗我们的精力。要重视学理上的探讨,要有起码的人文情怀,要有理论思维的基本训练王元骧:《也谈文学理论的“接地性”》,《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
所谓“接地性”,即强调文学理论的研究应该是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上的。换句话说,就是针对中国问题、中国的本土问题发言。这看上去是一个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对中国问题、中国本土问题、中国现实问题的判断上,存在一些思维上的误区。王先霈认为,我们强调本土性,首先要意识到文学和文化本土化是对应于文化全球化而提出的。全球化的方向是趋同;本土化的方向则是趋异。对于中国这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又增强了在这种求同存异过程中的不平等性,“既要开放、借鉴,又不照搬、依附外来文化;既要独立自强,又不闭关自守,不拒绝交流和学习——这是后发国家需要处理的难题”。王先霈还提出另一个重要问题,讨论文学理论的本土化,还离不开对本土语言特性的认识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汉语的特性,它在文学美构成上的作用,及其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在他看来,“文学理论本土化包括若干方面和层次,其中有表述方式的本土化,观念、立场的本土化,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的本土化亦即实践来源的本土化。决定性的、起关键作用的是最后一项”。此外,文学理论本土化还不能忽略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文化的本土化。讨论文学理论的本土化需要放在文化本土化总体中来探索、衡估、考量。因此,“对于文学理论来说,本土实际,首先就是母语的实际。文学理论直面本土现实,更重要的是直面本土当下社会生活”王先霈:《如何实现文学理论本土化》,《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作为对文学理论现实关怀复杂性的讨论,赵宪章和曾军做了一次关于文学理论现实关怀及其问题的对话,试图校正围绕现实关怀思考中的某些误区。他们认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感由来已久。这种危机感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释然,反而徒增了更多的迷茫、困惑和焦虑。并且,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形态的变迁、文艺格局的调整以及文学研究的式微,更加使之成为挥之不去的魅影。文学理论研究必论文导读:过,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思考新媒介和视觉图像,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将它们视为文学的对立面,视为洪水猛兽,从而上一页1234下一页
须面对文学现实,对文学现实的追问具有多个层面,但其基本指向应是当下的“文学人”所关心的问题,将“文学现实”等同于“社会现实”、“文学现象”和站在“非中国”立场谈论中国的现实,是目前存在的三个误区赵宪章、曾军:《现实关怀及其问题——对话中国文学理论未来之走向》,《学术月刊》2012年第6期。。
在对中国本土的、现实的、具有接地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立元与刘为钦围绕钱谷融“文学是人学”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样本。2010年,刘为钦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的文章,一方面肯定钱谷融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与文学生态中提出“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勇气、才情及其非凡意义。但同时认为,“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缺乏自圆其说的学理性依据,尤其在新理论的发展阶段上,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对这一命题进行审视,其局限性就很明显了。他认为,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但不是文学描写对象的全部;人是评价文学的一个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文学还应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刘为钦:《“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针对这一观点,朱立元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刘为钦忽视了“文学是人学”命题在新时期初期的曲折遭遇。“文学是人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它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拨乱反正”过程中文艺界纠正“左”的政治工具论方面发挥过很大的作用;90 年代以后,它也成为对商业化、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等的抵御和抗争的理论武器;即使是在今天,“在当下的文学活动中如何以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表现人性、人的,文学批评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对当下文学中种种负面现象进行准确、科学、一针见血的批评等这些问题仍然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仍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处理“文学是人学”中“文学”与“人学”的关系问题时,朱立元认为刘为钦基于人与自然的二分法,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阐释存在明显失误,没能深入把握文学阅读的审美特质。文学的描写的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都是人化的、人的心灵化的自然。一旦进入文学,都必定已经是人化、人性化、人情化、人格化、心灵化的自然,“把文学创作和作品归结为认识论和知识论形态,这显然是片面的”朱立元:《对“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再认识——对刘为钦先生观点的若干补充和商榷》,《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马大康的《文化政治应该慎行——也谈文学理论的重新政治化》也具有将文学理论问题中国化、本土化的自觉意识马大康的观点也是有感而发的,并不唯独是针对姚文放发表在2011年的几篇文章的回应(《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文化政治三维度》(《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和《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在对文学的文化研究取向上,文化政治成为近些年来关注的焦点,这里不仅包括文艺学界对各种西马理论和后学理论的文化政治维度的接受,而且还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大量以此为视角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学问题的分析。。他认为,这次借文化研究而重新政治化,未必是件好事。 “当今的文化政治恐怕很难逃脱这般命运。讲身体的文化政治,往往落入身体崇拜;讲后殖民理论,则又摆脱不了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瓜葛。看看那些打着后殖民理论的“洋式”旗号来捍卫“民族传统”、捍卫“国粹”的做派,总让人怎中国免费论文网www.7ctime.com
么看怎么别扭。因此,“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批判就需要有这样一种独立立场。立场失去外位性,任何文化批判都无法开展;而这个处于外位的立场一旦丧失‘自己的’独立性,那也就真的有可能入东方主义的辙了”马大康:《文化政治应该慎行——也谈文学理论的重新政治化》,《文艺争鸣》2012年第3期。。摘自: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源于:科技论文www.7ctime.com

四、理解新媒介和视觉图像:面对新的文学现实

新的文学现实是什么?新媒介的兴起、视觉文化的泛滥以及所产生的对文学创作、传播、阅读等诸方面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公认无可回避的文学现实问题了。不过,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思考新媒介和视觉图像,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将它们视为文学的对立面,视为洪水猛兽,从而论文导读:
强化呵护文学传统的保守主义立场。进入2012年,这一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在新的文学现实面前,文学理论的研究者开始找到了理解新媒介和视觉图像的学术自信。
在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中,不再局限在当代大众文化、媒介文化语境,而是重建其与传统的视觉艺术文化传统的关联,从文艺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史的角度反观视觉文化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为视觉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表征。张法以“Image( 形象/图像/意象)”为关键词,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考察了西方视觉观念的变迁。在他看来,“Image”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 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 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张法:《西方文化和文论中的 Image——从比较文化和比较文论的角度看 Image (形象/意象/图像) (之一)》,《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肖伟胜也在图像学的意义上中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反思视觉文化问题。他认为,图像是视觉文化研究最为关键性环节。他首先考察了“象”或“像”即图像(image)的基本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将图像分为物象、属象、意象和道象等四种类型。针对图像语义非常庞杂的局面,遵照语词的意义即用法的方法论立场,以“家族谱系”的方式将之区分为“图形”、“视觉”、“感知”、“精神”、“语词”和“影像”六种类型。进而考察了视觉文化研究与图像学之间既相关又存在着差异的关系肖伟胜:《图像的谱系与视觉文化研究》,《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金惠敏则从“审美泛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切入对视觉文化的分析。在他看来,这些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家中存在着一条或显或隐的思想主线,即将图像增殖作为审美化的推动力量,是谓‘图像学路线’”。图像增殖一方面作为审美化的直接推动力在大众文化那里得到肯定,但另一方面,由图像所造成的审美化在哲学认识论上是被批判、被否定的。因此所谓的“图像之罪,图像—审美化之罪,在于其对认识对象的遮蔽甚至模拟性取代”金惠敏:《审美化研究的图像学路线》,《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由视觉文化影响而提出的“图文”关系问题,近年来逐步稳定成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赵宪章从符号学的角度认为,“语言和图像有着不同的意指功能 :前者是实指符号,后者是虚指符号,从而导致文学崇实、绘画尚虚的艺术风格及其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对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史进行清理之后,赵宪章发现,“能指和所指关系的‘任意性’造就了语言的实指本性,‘相似性’原则决定了图像的隐喻本质和虚指体性”。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以语词为媒介的文学和以图像为媒介的视觉艺术之间的差异。但是,语言并非只具有实指性,它还可以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赋予语词以虚指化、图像化的功能,“即语言脱离实指功能、变身为图像(语象)隐喻,从而滑向虚拟的文学空间”。这一特征使得文学语言有别于日常语言,“语言实指和语象虚指的交互变体而成就了文学”赵宪章:《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从图文关系角度出发,我们获得的是对文学性的全新认识。前些年著有《形象诗学》的赵炎秋也参与到了图文关系的研究。在他看来,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的两种基本手段,文字与图像既有异质性的一面,也有互渗性的一面。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文字与图像的地位是此消彼长的,两种媒介的长处与不足、人类的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技发展水平成为影响彼此关系的重要原因赵炎秋:《异质与互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文艺研究》2012年第1期。。
与围绕视觉图像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相反,在对新媒介背景下文学形态的变迁问题的探讨则相对滞后和单薄许多。除了前些年的网络文学、玄幻文学、穿越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现象的探讨之外,近年来以微博为载体的“微博小说”也应运而生,李海全和杨光宗初步关注了这一新生事物李海全、杨光宗:《媒介化时代的文学新景观———微博小说的定义、特征、前景》,《三峡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李存也在媒介变迁的背景上对以手机短信和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形式进行了“微文学”的命名,并初步展开了特征分析李存:《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这些初步的分析虽然显得稚嫩,但也是对新的文学现实的关注论文导读:的学术视野,系统化的研究正式开始。(责任编辑:李亦婷王恩重)上一页1234
,随着新媒介文学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它们也许能够获得更加系统的理论分析。2012年6月26日,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会在中南大学成立;2012年10月20-21日,河南大学召开“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的成立大会。这些研究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新媒介文学开始正式进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系统化的研究正式开始。
(责任编辑:李亦婷 王恩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