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陈述性知识教学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84 浏览:72907
论文导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对学生个体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结果,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分别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谓的知识和技能概念相对应。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以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础工具课,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特征、计算机硬件的认识、软件窗口界面的认识、软件中各种工具的认识等。陈述性知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而且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垫脚石,学生往往都是在内化了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操作的探究,从而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因此,陈述性知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盲目地用机械学习代替有意义学习,学生学得乏味而低效;采用“讲授——复述”法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各知识点繁多而凌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记忆。其实,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灵活创设,持续性地引起注意

注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门户,注意又与兴趣密切联系,它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受外界的刺激特征和个体自身的状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直接兴趣相联系。在教学中,凡是变化的刺激,如教师讲课时语调的高低,呈现教材的颜色,教师的姿势、动作、手势等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凡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的刺激,如讲课的生动、形象,阅读材料中的生动比喻,直观教具、图画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特征和情绪性刺激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引起无意注意。
创设问题情境,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爱学、乐学。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陈述性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
例如,《图标大本营》一课中的谈话引入环节:
师: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自己的图形标记,让我们来做一次图标抢答(展示网页式课件,让学生识别常见的电台图标、气象图标、轿车图标、奥运图标等等)。
学生踊跃抢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电脑中的图标。
(引入故事)今天的课堂上我带来了一位好朋友——金老师。新年伊始,我们的金老师拥有了自己的新电脑,但有了电脑的金老师烦恼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大家愿意帮金老师的忙吗?
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帮助金老师……
反思:在谈话引入环节,从生活中的图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抢答。接着,以真实的人物、虚拟的叙事形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而整节课围绕帮助金老师消除烦恼,也让学生富有成就感,较好地保持了对课堂的注意。

二、精心组织,多元化地呈现材料

教师为学生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和讲课两个渠道,此外,还有一些直观材料。现在提倡“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创新,但呈现这些教学材料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言语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记忆摘自: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的强度远远不如对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图表化、知识图像化的表象性转化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的材料而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协同感受,从而更好地接收并处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信息的传播方式”内容时,需要呈现古往今来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学生看书和教师讲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但效果一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直观而形象;还可以让学生来表演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更是妙趣横生。这样,不但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论文导读:
过来,使其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处理,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了速,而且利用多媒体多元化呈现信息,学生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使其印象更加深刻,不易遗忘。

三、积极联结,有意义地建构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能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认知框架。所以,教师在新知识学习前必须帮助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并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的两种联系:一是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包容范围较广的上位概念,可通过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同化新的下位概念提供一个认知框架,实现垂直迁移。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合适概念,但他不能自发应用时,可通过设计类比性的学习材料,为其指出新学习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异同,实现水平迁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意义地建构。
例如,《我的第一张幻灯片》一课中,在认识PowerPoint软件的窗口界面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Word软件的窗口界面,从找一找两个软件窗口的异同入手,探索PowerPoint软件窗口的各组成部分。由于Word和PowerPoint同属微软的Office软件,所以两个软件有许多类同的地方,学生能够很方便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而那些不同点,正是PowerPoint软件区别于其他软件的关键特征,重点认识这些不同的窗口部分,可以加深对PowerPoint软件窗口的认识,从而有意义地建构新知识。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