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人才培养地方理工类法学内涵定位及革新性人才培养深思研究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21 浏览:149967
论文导读:育方面,我们应该廓清法学教育的内涵定位,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的有效路径。关健词:法学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1674-9324(2013)03-0041-02一、新时期法学教育发展的背景及其特点自2006年初我国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的长期目标后,关于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问题日益成
摘要: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目标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为共识。在理工类大学中的法学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廓清法学教育的内涵定位,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的有效路径。
关健词:法学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
1674-9324(2013)03-0041-02

一、新时期法学教育发展的背景及其特点

自2006年初我国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的长期目标后,关于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面前的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尤其作为高等院校,其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核心与基础都应当是人才培养。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的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地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该目标的实现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要解决现阶段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问题。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都应当以未来需要为出发点,要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具有独立创新能力、有全球化视野的领军型人才,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当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与此同时,在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也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高校,如何准确把握培养定位,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理念,是个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必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大力发展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法学专业作为一门成熟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既具有人文学科领域的一般特征,它们都是以客观的人类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也具有学科的独立特性。它既是一般的高等通识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所以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虽然以职业教育、技能型教育为培养目标,但不应当拘泥于技能而忽视专业素养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现代的法学教育更加应当以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

二、新时期理工类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定位

据报道,截至2008年底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所,在校法学本科生超过30万人。而这些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中,除了极少数专门的政法院校外,绝大部分属于综合性大学。而在这些高校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其法学专业的开设仅仅只有短暂的十数年甚至几年,与专业政法院校相比,具有历史积淀薄弱、教学规模较小、法学学科内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均衡等劣势。而其中,由于受历史惯性和专业积淀的影响,理工类大学在发展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过急、新专业发展较慢以及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对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进行合理布局,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人文学科的发展,如何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人文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通过人才战略,实现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的跨越式发展,都需要我们加以思考。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兼容”的高等院校,学校的法学专业教育层次定位于本科教育,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其中本科为重点本科招生,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我们招收的法学专业学生,如何在学校理工类背景之下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如何在全校范围内体现法学学科的社会作用和专业学科优势,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通识性人才做出贡献?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专业定位上,除了培养具备较高执业素养的法律应用预备人才之外,还应当体现理工院校的优势,在各类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合作等方面,都应当以制度化的行动予以支持和鼓励,启发、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而在学校工科背景下的专业优势体现层面,我们应当调整思路,摒弃工具主义思维,理顺理工类高校人文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世界上一些著名理工类院校的成功经验,人文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立身处世之本领,防止学生偏于理工科知识而局限了今后发展。美国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也认为,人文科学是了解社会及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论文导读:对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专业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0,(11):48.李龙,凌一琦.论法学素质教育.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8.作者简介:文晓静(1980-),女,四川昭觉人,法学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上一页12
,也能够增进学生学习运用其他知识的能力,该校强调通过人文类教育更多为学生提供一种储备和准备,使学生进入职业生涯中仍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世界上还有许多著名的理工类高校,也都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设置了比较完善的人文类专业和课程,回归了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7ctime.com
教育的原命题。在以体现培养创新性综合应用人才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就更应该强调法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价值层面的作用,具体来看,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当考虑增加通识教育的比重,而法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并且学院也可以扩大或增加法学第二学位的招生规模。可喜的是,西科大法学院在2012年试点招收“法律卓越人才创新班”,就是在新时期教育理念更新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理工类大学法学专业如果要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必须将专业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而学校体素质若要得到整体提升,也离不开人文专业的长足发展。所以,理工类大学法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理工类大学人文专业的发展水平。
1.提高理工类大学人文类专业发展水平。人文科学的中心题旨就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求。如果要解决现实中诸如道德滑坡等问题,仍然需要依托人文科学的力量。但在现有情况下,我国的理工类大学仍然没有改变惯性思维,相当部分的人仍然认为人文学科只具有附带性、从属性作用,甚至认为人文学科可有可无,仍以市场需要定位专业需求,否认人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需要做到转变认识,重新定位人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需知人文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由于研究规律的不同,在经费数量、论文发表途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忽视客观规律而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人文学科走向重质不重量的歧途,其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2.以“创新”为目标,加强法学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无论是基于法学传承的需要,还是服务社会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都应是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高等院校中的法学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和能力为要素,适当调整现有培养目标,并应当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现有法学教育内容,应对市场化、全球化对于法学人才培养的需求。(1)以“创新”为核心更新法学教育教学观念。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既是对能力的锻炼,更能改变原有的观念,提升认识境界。传统教育模式相对比较封闭,过程较为单一,而素质教育以开放为前提,兼收并蓄,着重锻炼个人的学习能力、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观念和知识的更新,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可见,以“创新”为要务的现代教育理念,必然应当给予素质教育以更多关注和更大空间。(2)提升认识,优化课程设置体系。要成为真正的法学家或者法学专门人才,必然不是固执于狭隘认识,只知机械运用法律条文、照搬别人观点的法匠,正如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公仆,法律工作者就必须首先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和广博知识的人。”法学专业的素质教育也应当注重通识教育对学生完备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课程的设置单一,灵活性差,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法学学科的动态发展趋势。对此,应着力加快课程改革,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研究方向课程、通识性选修课程以及特色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建成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重点突出、繁简有序的有机化的课程体系,体现学院的法学为本、文理渗透的特色。(3)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在体现创新性的大背景下,法学教学改革应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作用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把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徐警武.世界著名理工大学发展文科的经验[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7.
解瑞红.对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专业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48.
[3]李龙,凌一琦.论法学素质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8.
作者简介:文晓静(1980-),女,四川昭觉人,法学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