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造孽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6 浏览:18404
论文导读:
摘 要: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唐寅的艺术和思想与同时期的艺术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使他成为了一位被广泛关注并且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他的绘画,较之当时的画家,带着鲜明的世俗意味,这种世俗意味主要表现在绘画题材的选择,对笔墨的传承以及意境的改变三个方面。这种世俗意味,是唐寅的风格也是其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特点,而这种世俗意味的出现是有着内部和外部双重原因的。
关键词:唐寅;绘画;世俗化;生活经历;生活环境
1005-5312(2012)36-0049-01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一、世俗化倾向的表现

(一)绘画题材的拓展

例如历代文人画家选择的题材,通常只限制在山水、枯木、梅兰竹菊之中。然而绘画的题材到了唐寅这里,便发生了变化。他从山水花鸟,到人物故事,无所不能。这种题材的广泛选择,也更为清晰的体现了唐寅绘画不同于沈、文二人的鲜明世俗化倾向。

(二)对多家的学习——笔墨的传承

唐寅师法多家,取其长处而不局限于一家。他早年的时候曾师从沈周,但受到的影响不深。画风从南宋院体到元代赵孟頫、黄公望,再到明代的沈周、周臣,都有广泛的涉猎。期间并不详加区分辨别,行家利家,只是博采众长。这样一来,唐寅的绘画就必定和传统的文人画有很大的区别。
唐寅的山水画,比沈周、文徵明的要匠气一些,或者说,给人的感觉巧一些;而较之浙派,确实要文静工整的多。但是在对南宋院体的传承上,唐寅在把其变得文静的过程中,丧失掉了南宋院体作品中一些画面有机联系带给人的“视觉张力”。

(三)意境的改变——诗意的失落

中国文人作画,都讲究“诗化一律”。即绘画作品要能够在画面中蕴含着诗意,而在形式作文中也能够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然而当我们看唐寅的绘画时,会发现这种潜藏的内在意境的联系丧失掉了。更多的只是在绘画上题写诗歌的外在的“诗画一律”。毫无疑问,这种诗意的丧失,绝对是中国文人画由高逸化走向世俗化的表现。

二、内外因分析

(一)外在原因

1、政治经济

当中国封建专制的社会体制行进到明代时,早已经是气息奄奄,存在着许多内部和外部的双重问题。在这样的政治下,资本主义萌芽却在城市工商经济中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带动起文化的兴起和兴盛。使得艺术市场开始形成,使得艺术品开始商品化。艺术品变成了商品,就需要迎合买家的胃口,于是,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绘画的世俗化发展。
2、文化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一样,政治的腐败,地域经济的发展,可能更加加速了地方和的分离,于是使得一股强大的市民思想传播开来,一种前所未见的通俗文化的力量,有力的冲击着整个统治秩序,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着改变。地方性质的文化蓬勃发展。不同的画派和绘画风格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给绘画的不同风貌提供了可能,使得绘画世俗化的脚步加快。

3、文人们心境和价值取向的改变

由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多方面的改变,使得明代文人从心境和价值取向上,都发生了深厚的改变。士大夫的人生观已经从高逸静观走向世俗行动,他们的绘画也不再是纯粹的自娱的精神家园,而是一种谋取利益的经济手段。从而,文人画也更加的脱离了那种阳春白雪的逸品而日趋的世俗化。

4、文人画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形势下,绘画的世俗化,其实也是文人画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自身发展需要。宋元五代的那种追求高逸,追求清冷萧瑟意境的画作,已经不能为现在的民众所欣赏,所以,文人画要生存下来,日渐世俗化,是必然的趋势和发展需要。

(二)内部原因

唐寅的生平经历,对他的一生和他的艺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也与其的生活经历,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唐寅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能走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唐寅也确实天资聪慧,而唐寅也一直自视甚高,生性骄狂,于是视功名于探囊取物。可是,后来却因为涉嫌徐经的科考受贿案,被牵连下狱,最终被发往浙江作一名小吏。他从来自恃升高,当然不会寄人篱下的去作一个小吏。于是从此放浪形骸,期间游历了许多大好河山,遍览自然景色。以卖画为生。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生性轻狂骄傲的性格,和他的聪慧,使得他明白应该怎样在这个世界里愉快而痛苦的生存。带着自视甚高的自信,也带着无人欣赏的论文导读:自嘲,同时也带着游戏生活的不屑。所以,他的绘画,必然与他对人生的态度一样,是通俗的,是带着鲜明的世俗倾向的。参考文献: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们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上一页12
自嘲,同时也带着游戏生活的不屑。所以,他的绘画,必然与他对人生的态度一样,是通俗的,是带着鲜明的世俗倾向的。
参考文献: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们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