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楷书以赵孟頫、王铎楷书说起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763 浏览:33827
论文导读:
摘 要:楷书,是书法字体的一种,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一样,是专业书家在书法实践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从楷书真正成型的魏晋时代,楷书大家就开始出现了。赵孟頫、王铎皆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家,其行草和楷书颇得世人的大家赞誉但后人对二者的人格尚有异议。本文试从二者楷书的学习实践过程,以及后人谓之“贰臣”的影响来阐释其对于时下书坛,尤其是楷书的沉思,并从中能发掘更多能够借鉴的艺术实践价值。
关键词:赵孟頫;王铎;楷书;“贰臣”
1005-5312(2012)36-0108-02
楷书自魏晋时成型到现在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楷书在如今看来已经成为书法学习中必不缺少一部分,但是学习方法的正误判断确实有待澄清,即如何学,怎样学。如今展览中真正能达到楷书标准的确属少有。展览风使得众学书者一心向获奖书家看齐,难道获奖者是当世王羲之?还是颜真卿?古代能垂名于世的书家也是不能胜数的,像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纵观中国书法史,赵孟頫和王铎的楷书都是可以说上一笔的。

一、赵孟頫和王铎艺术生平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吴兴人,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元史本传》中说:“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其书学思想,即崇古,源于赵构,以魏晋为尚,直追秦汉,甚至先秦时代。赵孟頫提倡复古艺术主张,借径文艺以致身。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号十樵、嵩樵,又号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王铎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自我完善终使其在书法史上留下足足的一笔。王铎自幼学书,其行草得益于《集王圣教序》《淳化阁帖》《兰亭序》等。其楷书出入晋唐,之后出其胸襟,虽成就不及行草,但王铎确实是楷书一大作手。

二、赵孟頫和王铎的楷书

赵孟頫和王铎的楷书均出入晋唐,而且又各富神韵,终各称雄于书史。

(一)赵孟頫的楷书

赵孟頫小楷,师承钟王,出入晋唐,如其至元二十八年(1291)所书《过秦论》,笔力柔媚,备极楷则。赵孟頫学楷于《黄庭》《洛神赋十三行》用功尤深,用笔遒劲,结字妍媚,精劲温雅,流丽飞动,深得钟王笔法。从张雨跋其《过秦论》可知他也还衷情于东晋的杨羲的《黄素黄庭内景经》,从中获益良多。相传其作小楷,著纸如飞,下笔神速如风雨,能日书万字。试观赵孟頫《汲黯传》小楷墨迹,精谨遒劲,有初唐遗风。虽然赵孟頫一生追求晋人,终为时代所限,未能复得二王萧散雅逸之气,但他以其深厚的功力,纯熟的法度和敏悟的天资,在我国书史上,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赵孟頫的大楷,后世称之为“赵体”,并与“颜、柳、欧”并称于世。如其晚岁所书《大觉慈师胆巴碑》,以智永楷法加上李邕楷法,去颜柳之风,形成自己一种楷中见行、静中寓动的楷法,使得俊逸秀美,神采焕发,但又不失法度,端庄严整中时见潇洒天真。赵传世的临仿作品也很多,如《兰亭序》《十七帖》《大令四帖》等。赵的实践揭示了其“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诠释了其笔法核心论。这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二)王铎的楷书

王铎楷书或许无法和“颜、柳、欧、赵”并称,但是他的楷书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的。王铎遍学古人,观王铎楷书作品,不论字的大小、结体、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之美。其楷书,不仅仅是对于颜柳等唐楷的学习,还涉及前代的诸多大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与赵孟頫相比,王铎的楷书存世不多,但从中也能看出其用功至深。其大楷伟岸遒劲,小楷高古朴厚清,在晚明可斟一流。
正由于他取法高古,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故其小楷厚重质朴,奇正错落,大小参差,极富有自然之美,于苍劲中姿媚跃出,古雅中天趣溢发,又显得气息淳厚,十分耐人寻味。王铎写小楷,喜用古体,益见有古朴之意,亦有拙味。王铎在写大楷时,进行了自我的创造与加工,参入篆隶古法,使得其楷书别有风神。王铎的楷书实践,印证了米元章的“大字如小字,小子如大字”。

三、贰臣文化对于二者的影响

在书法史上得贰臣是屈指可数的,而赵孟頫和王铎均在其列。这只是历史的评判。但是谁又能真正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均是博学强识之人,选择文艺置身应不为过。其实他们的出现倒是给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个很好的纽带。很难想象若是没有了赵王,书法的论文导读:元代独一无二。但正是这样的高级待遇越是让这位宋代皇室裔臣感到惶恐,内心世界可谓难以言语。其37岁写下“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晚岁仍自警云:“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可见赵在他一生中看重的仅是文艺,故可把他看作是元代朝野中的隐士吧。入清后的王铎生活了八年,这也是
历史会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7ctime.com
变成如何。
赵孟頫没有轻易去投靠元世祖,在程钜夫三次请其出山后,才出仕。生不逢时,在这样朝代更替的历史阶段,赵一个人不可能扭转乾坤,但毕竟也要择优而仕。起初其作为元代地位最为卑下的第四等“南人”,而官居一品,在元代独一无二。但正是这样的高级待遇越是让这位宋代皇室裔臣感到惶恐,内心世界可谓难以言语。其37岁写下“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晚岁仍自警云:“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可见赵在他一生中看重的仅是文艺,故可把他看作是元代朝野中的隐士吧。
入清后的王铎生活了八年,这也是他最为痛苦的八年。在黄道周、倪元璐选择殉国之际,王铎独活,不仅独活,还降清作高官。这就是中国历史所谓的“人品颓丧”。他虽做高官却是虚职,在官场失意之时,王铎选择在文艺与学术上进行完善自我。这八年的生活,使得王氏风格炉火纯青,达到艺术的巅峰。可惜他为明朝重臣,降清之举,为人不齿,故书名也因此不振,直至近代方为书坛所重,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直至现在,学习王铎书法的人数不胜数,不仅是时代文化的包容,也是王铎书法艺术魅力使然。

四、赵孟頫和王铎的楷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他们两个虽然生活时代相差三百余年,但是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就是身在兼跨两朝的时代,不仅是历史背景、社会地位,还是身心驾驭、周围言辞,都是常人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恰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成就了这样几百年未曾有过的大家。他们诸体皆善,在书法上造诣深刻。在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中,他们身被“贰臣”,如今我们是否应该“拨乱反正”?
赵孟頫和王铎的临古的同化过程给予世人的不应仅仅是优秀作品,其意义与价值是一种临古出新的精神,而临古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于古代经典碑帖的临摹,着实给今人书法学习,尤其是专业人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事实证明:临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句箴言叫“活到老学到老”,在这里不妨说是“活到老临到老”。
二者在临古的实践中,赵孟頫真正意义做到了实临与创作的统一;而王铎独辟新径,在临摹古代碑帖上进行自我的阐释,用他自己的方法去临写,当然也是建立在他深得古人笔法的情况下去写的。赵崇古以至于不敢越雷池一步,王一生尚古却意外出新。源于对古人的崇尚,却能各通书道,称颂古今。
今人的书法学习,尤其是专业人士搞书法,一昧过分地追其奇、怪、险,甚至绝对的夸张,现在许多作品用字的不讲究已经相当低级,致其吸引读者眼球,殊不知此路通其一时怎能通其一世?今非昔比,毛笔已经完全脱离实用的舞台,但是若能使书法长期不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该做些什么?
参考文献:
黄惇.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3]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