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管理人员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语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822 浏览:158657
论文导读:
摘要:对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语境的认识,是分析和确定其信息需求具体内容、表现格式等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对语境的分析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统一框架;割裂语境各要素。文章讨论了活动理论在分析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语境方面的优势和可行性。并基于一个简单的社区应急管理情景,进行了演示和说明。
关键词:应急管理人员 社区 信息需求 语境
 1003-6938(2012)06-0091-05
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灾害应对主体之一,在应急响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联合国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和组织的普遍共识。早在1999年7月,由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1990~2000)论坛通过的16条“日内瓦基本结论”中,就明确指出“多数防灾和减灾行动需要社区的理解和参与,因此,必须以社区为单元进行确信的灾害风险评价及灾害损失和减灾效益分析。人们往往对社区的环境和处理机制了解得更清楚,从而能采取更有效的减灾措施。……国家、区域和国际性的减灾行动是必要的,但应该看成是对社区减灾行动的支持性措施”[1] 。我国在2006年8月,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此后,2007年由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清楚的认识到社区减灾是我国综合减灾的薄弱环节之一,明确对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和建设社区减灾能力示范工程进行了部署。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社区应急管理人员面对着各种不确定性,需要收集、处理和使用大量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置。Murray E. Jennex指出,应急管理中需要的典型数据、信息和知识至少包括[2] :关于资源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类型、数量和位置);应急响应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例如步骤、所需设备、风险和人事知识以及专门的技能和知识能力(capabilities knowledge);响应程序和过程;来自先前事件的经验教训;关于环境的地理和地图数据;工业数据和信息;规则数据和信息(regulatory data andinformation)。高质量的应急决策,强烈依赖于决策者可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3] 。一旦这些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就会造成应急响应的拖延,这势必增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动荡。
显然,我们需要了解社区应急管理人员在工作各环节中的信息需求,以便进行相应的信息准备并开发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然而,不仅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的产生受到语境的影响,而且其信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息行为的发展和信息利用都和语境息息相关。例如,确定提供什么样的背景知识以方便信息的利用;对观察到的信息行为进行解释,探索背后的目的和意图等都依赖于语境。可以说,对语境的认识是确定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内容和格式等的前提条件。但具体该如何对语境进行分析呢?理论上来说,整个社会系统就是所有人类活动发生的语境,可是社会系统过于庞大和杂乱,不具有完整分析的可行性。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活动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介绍了当前主要的语境分类系统,并总结了这些分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活动理论在分析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语境方面的优势和可行性。
1 什么是语境
然而,什么是语境?语境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广泛使用,“可以说,在有说明和解释的地方,就会有语境概念的使用”[6] 。语境一词源自拉丁文的texere,意思是“编织”。在哲学领域,语境强调一种认识论的整体主义。在情报学领域,尤其是信息行为和信息检索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就此进行了讨论,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7] 。
在实际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研究者主观确定的语境分类系统(部分研究中对语境的划分见表1)。其中,Massimo Benerecetti把语境划分为物理语境和文化语境两大类,物理语境由一系列环境特征构成,而文化语境包括了用户信息、社会环境等内容。Albrecht Schmi论文导读:
dt则将语境扩展到三个维度,包括了物理环境、人的因素和时间。这里所说的人的系统和Massimo Benerecetti的分类中的文化语境包含的特性相同。此外,Lieberman、Richard Hull、Chalmers、Lucas、Bill Schilit、Anind K. Dey等人也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和分类。与上述各研究不同,Guanling Chen对语境的划分采用了非常宽泛的类型:积极的语境和消极的语境。所谓积极的语境,是指对人类行为产生了影响的语境,而消极的语境则指虽然和人类行为相关但影响不大的那一部分语境。
3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是为数不多的起源于前苏联但同时能够在西方世界获得认可的社会科学学派(School)。到目前为止,活动理论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成三个阶段[9] 。其代表人物依次为维果斯基(Vygotsky)、列昂节夫(Leont'ev)和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m)。尤其是恩格斯托姆,作为当代活动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在继承前两代活动理论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人类的活动在早期的活动理论当中被视为由主体、工具和客体构成的三角结构,后来恩格斯托姆等人进一步发现社群、规则、劳动分工在活动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其拓展成为更复杂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形成了通用的人类活动稳定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了主体、客体、社群、工具、规则和分工等六个要素(图2)[10] 。
[图2 人类活动的结构] [工具][主体][规则][客体][结果][社群][分工]主体(Subject)是活动的发起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拥有共同目的和动机的团队。整个活动是在主体的驱动下展开的;客体(Object)是主体活动操作的对象,既可以是物理实体也可以是规划、理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主体为了把客体转化成结果(Outcome)而采取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客体来区分不同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无法完全隔绝的完成活动,还需要和社群(Community)中的其他人进行交互。社群也称为共同体,是除了活动主体之外参与活动的其他个体和小组的集合。社群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和纵向的权利与地位的分配构成了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
简单来说,活动就是主体和社群共同协作试图把客体转化成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社群将会借助某些工具(Tools),同时,受到一定规则(Rules)的约束。工具可以是物理的,比如锤子,也可以是心理工具,比如语言、文化或者思考方式。计算机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工具类型[11];规则则指的是和活动相关的法规、政策、社会规范、工作指南和原则等。同不同的工具会影响活动的效率个样,社群采取什么规则,对于结果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在危机发生以后,公众会积极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灾情的信息,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评审和确认制度,以及信息发布规范,很多公众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应急部门采用。
在活动理论的六个要素中,通常把工具、规则和分工成为媒介要素。工具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是主体和社群之间关系的,而分工则是社群和客体之间的[12] 。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对活动要素进行理解。这是Kuutti在“活动理论作为人际交互研究的潜在框架”一文中给出的例子[13] :软件开发团队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为终端客户编写一个系统。其中,客体(object)是未完成的系统,现在需要把它转化成为可以交付使用的,没有缺陷的应用系统。这个团队是一个共同体(community),他们具有共同的客体。当然,也许某些客户代表也会参加到这个共同体中来。这个活动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代表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有一系列的规则(rules)来限定共同体成员的行为。这些规则有些是法律中明文规定的,有些是上级组织或者团队管理者设定的。但团队管理者设定的规则往往隐含在工作文化或者团队工作中。有些规则也许仅仅是为了专门的项目制定的,例如,如何对待特定客户的用户代表。在转化(tranormation)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instrument)。例如,分析方法、论文导读:[3]Mehrotra S, Butts C, Kalashnikov D, et al. Project Rescue: Challenges in Responding to the Unexpected[M]. 16th Annu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n Jose:SPIE. 2004:179-192.[4]Wilson T D.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计算机、编程工具、经验等。这些工具集是公司和团队长期积累和挑选的结果。在任何项目中,都有可能进行增删。在项目中无论团队成员具体做什么工作,都受到活动所在语境的影响。
3 利用活动理论描述信息需求语境
活动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语境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活动理论中,以活动作为分析单元,活动本身包含了最小的个人行为语境(minimal meaningful context)[14]。它比研究人员主观选择的语境更合理、更稳定,同时也比社会系统更好操作。因为语境已经包括在分析单元中,即便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在个人的行为上,活动分析也已经集成了语境的因素。这个最小的个人行为语境包含了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的语境要素,并通过活动的6大要素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和统一的形式。同时,活动要素的三角示意图还为我们展示了各个语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对语境要素的考察不再是相互割裂开来的状态。
其中,个人语境又分为心理和生理语境两个部分,包括心情、专长甚至身体是否残疾等信息;任务语境是关于用户正在做的事,包括目标、任务活动等;时空语境则指的是时间、地点等属性。环境语境包括用户周围的服务、人员、设备以及可获得的信息;社会语境则描述用户社会性的体现,例如承担的角色等。
让我们从社区应急管理人员的一个工作片段开始①:某街道的综治办工作人员早上11点10分接到巡防队员的电话汇报,在建东市场停车场门口发现一名形迹可疑的女性,年龄在60岁左右,沿雁儿湾路张贴小传单、向路人散发宣传品。经初步判断,这些传单和宣传品疑似宣扬邪教,但也包含了很多佛教的内容。巡防队员无法断定,为了在跟丢该女性以及她散发更多传单之前予以处理,请示尽快给出处理意见。综治办工作人员通过询问很有工作经验的综治办主任得知,一年前处理过的一起涉及邪教的事件中,出现过类似的传单。于是该工作人员检索了电脑中存储的去年综治信息和简报的底稿,在与邪教相关的一起事件中找到其中提到“某某”邪教,其宣传品与巡防队员汇报的有相似之处,但该简报描述过于简单,仍然无法断定。于是该工作人员联系街道维稳和反邪教工作信息员,通过该信息员查找到了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中宗教方面的专家。联系该专家后,该专家指出,“某某”邪教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标记,其花纹和佛教的传统花纹非常相似,鉴于时间紧张,鉴别这个标记是最简便的方法。于是综治办工作人员要求巡防队员用手机拍摄宣传品当中的相关标记,发送给该专家判断。经过专家判别,认定是“某某”邪教。于是巡防员密切跟踪,综治办向派出所赵所长电话汇报。派出所立即派出三位民警出警,于当日11点45分在中科宾馆旁的小区门口将其现场抓获(活动要素见图4)。
按照Kofod-Petersen等人的观点,活动的要素对应了各种种类的语境信息。因此,活动要素分析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把数据收集阶段了解到的各种语境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见表2),以备将来进行信息需求分析时使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军涛, 郑远长.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的基本结论[J]. 中国减灾, 1999, 9(4): 27-28.
[2]Jennex M E.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ritical Applications[M].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1.[3]Mehrotra S, Butts C, Kalashnikov D, et al. Project Rescue: Challenges in Responding to the Unexpected[M]. 16th Annu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n Jose:SPIE. 2004:179-192.
[4]Wilson T D.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6, 62(6): 658-摘自:毕业论文小结{#GetFullDomai论文导读:
n}
670.
[5]Wilson T D. Information Beh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1997, 33(4): 551-572.
[6]杜建国. 语境与意向性[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22(4):16-18.
[7]张露, 成颖. 信息检索中的语境研究综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0):14-21.
[8]Kaenampornpan M, O'neill E. Modelling Context: an Activity Theory Approach[A].Ambient Intelligence: Second European Symposium, EUSAI 200

4. Springer. 2004[C]: 367-37

[9]郑太年. 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1): 64-68.
[10] 程时伟.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 浙江大学, 2009.
[11] Kaptelinin V. Activity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 Cambridge:MIT press. 1996: 45-67.
[12] Uden L. Activity Theory for Designing Mobile Learning [J]. Int. J.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 2007, 1(1): 81-102.
[13] Kuutti K. Activity Theory as a potential framework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M].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 17-44.
[14] Kuutti K. The Concept of Activity as a Basic Unit of Analysis for CSCW Research[A]. The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 Amsterda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249-264.
[15] Kofod-Petersen A, Cassens J. Using Activity Theory to Model Context Awareness[A]. Modeling and Retrieval of Context: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C]. Edinburgh:Springer,2006: 1-17.
作者简介:牛春华(1978-),女,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危机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