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安全生产智能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技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76 浏览:73293
论文导读:
摘要:能源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基本保障,能源的广泛生产、转化和利用极大转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领域是耗能大户,在能源利用历程中伴随着各类安全不足: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安全不足是灾害要素与承灾载体之间的较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灾害要素超过临界量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由此信息的有效监督管理在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对事故的充分预防和有效制约的关键,以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领域安全不足入手建立信息监管,进而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对于提升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水平具有推动作用。论文在浅析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近况和有着的不足基础之上,得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一线机构和工作人员对于科技手段的需求,设计智能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以供安全监管人员利用,平台由两大子系统—后端支持平台和前端移动平台组成。本论文同时对两大子系统的软硬条件支持、功能模块、实现效果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浅析,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集前端移动平台和后端支持平台于一体的智能化安全生产监管综合信息系统,两平台既可独立运转,又可通过无线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后端支持平台提供论述支持,前端移动平台终端在现场获得第一手即时资料,以满足对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2.后端支持平台浅析生产安全事故处置要素,建立了一线监管机构辖区内企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利用GIS对企业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管理,对企业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建立火灾、泄露、爆炸三类典型事故模型根据现场有着的危险化学品种类、事故形态和气象信息进行模拟并初步确定工业事故危害级别和影响范围。3.前端移动平台基于手持移动智能设备开发,包含危险化学品查询、安全要点查询、安全检查要点、应急处置流程、预案演练流程、制度法规和数据更新等内容,给予现场安全工作人员技术资料、现场制约及预案演练提供信息支持。该系统设计合理,运转可靠,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一线机构和人员实现了对辖区内企业动态监管,为充分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有效制约事故的危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安全生产情况的改善与形势的稳定好转。关键词:安全生产论文监督管理论文前端支持论文后端移动论文预防制约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7-8
Abstract8-10
第1章 绪论10-17

1.1 探讨的背景、作用和目的10-12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2-16

1.2.1 信息管理系统进展近况12-13

1.2.2 安全生产信息管理进展近况13-16

1.3 本课题的主要探讨内容16

1.4 本章小结16-17

第2章 系统需求浅析和架构17-32

2.1 生产安全监管中有着的不足17-19

2.2 公共安全领域论述19-21

2.3 软硬件条件支持21-29

2.3.1 关键软件技术21-27

2.3.2 移动手持设备操作系统27-29

2.4 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构架29-31

2.4.1 系统设计目标29

2.4.2 系统设计原则29-30

2.4.3 系统结构设计30-31

2.5 本章小结31-32

第3章 后端支持平台32-43

3.1 基础数据管理32-36

3.

1.1 企业基础数据管理33-35

3.

1.2 企业基础数据采集35-36

3.2 空间和属性动态管理36-39

3.3 事故风险评价管理39-42

3.4 本章小结42-43

第4章 典型事故模型模拟43-54

4.1 火灾事故模型43-47

4.

1.1 火球43-44

4.

1.2 喷射火44

4.

1.3 池火44-47

4.2 泄露事故模型47-50
4.

2.1 泄漏量47-48

4.

2.2 泄漏后的扩散48-50

4.3 爆炸事故模型50-53
4.

3.1 物理爆炸51-52

4.

3.2 爆炸影响范围52-53

4.4 本章小结53-54
第5章 前端移动平台54-67

5.1 平台组成结构54-55

5.2 前端移动平台各功能模块55-66

5.

2.1 危化品查询56-57

5.

2.2 安全检查要点57-62

5.

2.3 应急处置流程62-64

5.

2.4 预案演练流程64-65

5.

2.5 制度法规65-66

5.

2.6 数据更新66

5.3 本章小结66-67
第6章 结论与论文导读:展望67-696.1结论67-686.2展望68-69参考文献69-7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3致谢73上一页12
展望67-69

6.1 结论67-68

6.2 展望68-69

参考文献69-7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3
致谢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