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飞行器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分布式仿真平台电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87 浏览:36999
论文导读:的性能指标定义57-585.2性能数据的监控对策58-605.2.1基于邦员的对策58-595.2.2基于代码插桩的对策59-605.3基于代码插桩的性能评测实现60-615.4基于代码插桩的性能评测结果61-625.5本章小结62-63第六章总结与展望63-65致谢65-67参考文献67-70
摘要:飞行器的测控与信息传输是临近空间中一切活动的重要保障。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涉及电磁场、测控网、链路通信等多领域专业知识。由此,探讨面向空间科学任务的分布式联合仿真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分布式仿真(DS, Distributed Simulation)是解决跨学科联合仿真的关键技术,本论文利用DS技术探讨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的相关不足。首先,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环境特点、飞行特点,以解决当今技术难点为目的,提出系统仿真平台的总体目标和需求任务。针对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耦合联系,基于分层的策略设计出仿真平台的模块结构;基于HLA规范设计出可集成多软件联合仿真的分布式软件架构模型。针对分布式仿真运用的互操作和可重用性,设计出时间管理的传输对策和推进对策,以及数据管理的声明对策和分发对策。针对开发中的实际不足,设计出软件二次开发对策,数据库管理对策,消息交互对策。基于联邦开发与执行历程模型的步骤,设计出对象模型模板的表格,包括对象鉴别表、对象类结构表、交互类结构表、属性表、参数表。最后,展示仿真平台的开发成果,并针对RTI平台的数据交互性能,进行各项指标的评测。关键词:临近空间飞行器论文测控系统论文HLA论文分布式仿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7
第一章 绪论7-11

1.1 探讨背景7-9

1.2 探讨内容及革新9-11

1.2.1 本论文探讨内容9

1.2.2 本论文的革新9-11

第二章 需求浅析与系统建模11-23

2.1 系统仿真平台的总体目标11-13

2.

1.1 天地基测控网络的评估11-12

2.

1.2 电波传播与信道通信性能的评估12

2.

1.3 飞行器的测控任务评估12-13

2.2 系统仿真平台的需求浅析13-20

2.1 测控网络层的仿真任务14-16

2.2 物理链路层的仿真任务16-18

2.3 节点层(飞行器)的仿真任务18-20

2.3 系统仿真平台的模块结构20-22

2.4 本章小结22-23

第三章 分布式联合仿真对策23-39

3.1 分布式联合仿真中的软件架构23-27

3.

1.1 软件二次开发对策23-26

3.

1.2 基于 HLA 的联邦成员划分26-27

3.2 飞行器测控系统的数据管理27-32
3.

2.1 HLA 数据管理策略浅析27-28

3.

2.2 声明管理28-29

3.

2.3 数据分发管理29-30

3.

2.4 一种可行的数据系统实施案例30-32

3.3 飞行器测控系统的时间机制32-37

3.1 HLA 时间管理服务浅析33-34

3.2 飞行器测控系统的时间管理对策34-37

3.4 本章小结37-39

第四章 基于 HLA 的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39-57

4.1 联邦开发与执行历程模型-FEDEP39-40

4.2 对象模型开发与实现40-41

4.

2.1 开发联邦的步骤40-41

4.3 HLA 对象模型模板41-50
4.

3.1 对象模型鉴别表41-42

4.

3.2 对象类结构表42-43

4.

3.3 交互类结构表43-44

4.

3.4 属性表44-46

4.

3.5 参数表46-48

4.

3.6 SOM 枚举数据类型表举例48-49

4.

3.7 复杂数据类型表49-50

4.4 系统的联邦实现50-51

4.1 系统的联邦运转的环境50

4.2 系统的联邦运转的一般流程50-51

4.5 系统的功能界面展示51-56

4.5.1 分布式仿真平台的管理51-53

4.5.2 场景的建立和模拟53-55

4.5.3 仿真结果的浅析评估55-56

4.6 本章小结56-57

第五章 RTI 平台的性能评测57-63

5.1 平台的性能指标定义57-58

5.2 性能数据的监控对策58-60

5.

2.1 基于邦员的对策58-59

5.

2.2 基于代码插桩的对策59-60

5.3 基于代码插桩的性能评测实现60-61

5.4 基于代码插桩的性能评测结果61-62

5.5 本章小结62-63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3-65
致谢65-67
参考文献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