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艺术美潞绸技术工艺与社会文化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02 浏览:18594
论文导读:
摘要:最近,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本论文的探讨,正是以技术工艺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行的一种探讨。潞绸,是产于晋东南且极富地方特点的丝织品,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贡品以及支撑晋商进展的主要商品,潞绸不仅代表了当时精湛的丝织工艺,同时融合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宫廷文化与地域特点的民间文化,承载了山西乃至黄河流域悠久的纺织技术与社会文化,是区域社会生活以及时代的缩影。现代纺织技术的进展,使得以脚踏织机为主要生产工具、口口相传为基本策略的传统潞绸织造技术逐渐消失,由此,抢救性的保护潞绸这一传统工艺尤为重要。同时,传统潞绸中的图案、色彩以及人文意蕴成为传承与进展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纺织品潞绸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主要根据文献史料、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对潞绸的生产规模、生产形式、潞绸工艺做了一些总结,也有学者以经济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潞绸兴盛与衰落进行了浅析探讨。但尚未对潞绸展开系统全面的论述。本论文以技术工艺、图案艺术为出发点,探讨了潞绸的纺织技艺与织物艺术,讨论了社会文化等要素与潞绸织造的互动影响。本论文经探讨后认为,潞绸不仅是一种纺织品,而且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即以潞绸为基本元素而形成了潞绸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潞绸的传承不仅仅限于技术和工艺层面,更主要地是作为产品所凸显的思想与文化作用。本论文主要借鉴了科技人类学与口述科技史的思想、规范与策略,深入潞绸的产地展开田野调查,采取单独访问与集体座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留存丝织物及其具体的织造工艺历程,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二重证法”对潞绸的技术、工艺、文化等特点做了浅析探讨。主要探讨内容以及探讨成果归纳如下:第一,通过田野考察,对潞绸的主要产地进行了实地走访,明确了潞绸的概念、产地、分布和特点。文献记载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的潞绸实物可以说明,潞绸是明清两代的皇室贡品,主要产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长治县、高平市两地。通过对晋城、高平等地的调研走访,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历史文献记载中潞绸的产地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并由此提出了广义潞绸的概念,与潞绸是“明清时期的皇室贡品”之狭义概念相对。广义的潞绸是指流传于泽潞地区(今山西省长治、晋城一带)的丝织品,以长治县、高平市两地为圆心辐射到了整个泽潞地区。传统潞绸手感厚实、结实耐用,出土实物的组织结构均为三枚斜纹地和纬六枚斜纹提花,辅以刺绣、手绘等。在长期的进展历程中,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晋文化与中原文化,以传统的北方吉祥民俗图案为主,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当地风土人情与社会生活的缩影。潞绸概念的延伸以及地点的细化,丰富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潞绸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现实作用。第二,在中国传统纺织机械进展历史的大背景下,对泽潞地区的纺织机械做了深入的调研与时空定位。认为潞绸所用的织造机械其结构、工作原理与明清时期北方传统纺织工具相吻合,但也融合了当地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现代留存的织机结合当地传统老艺人的介绍,可以得出,泽潞地区的纺织技术与河南七方、河北高阳的纺织技术紧密相连,是近代纺织技术传播、技术移植的典型案例。这项探讨工作,首次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探讨了该地区的传统纺织机械,深化了地方传统纺织技术史的探讨;同时,通过对潞绸织机与明清泽潞社会互动的探讨,丰富了纺织科技史外史的探讨。第三,通过实地走访、亲自参与,结合当地保留的文献史料,对潞绸的基本工艺流程进行了发掘和整理,探讨了其刺绣及染色工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潞绸的织物艺术,包括图案与色彩两个方面。通过对潞绸色彩的探讨,得出潞绸的色彩融合了中国传统色彩元素、明清时期的流行色彩以及泽潞地区的地域色彩;浅析了潞绸的图案体现形式及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认为其图案与色彩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体现了鲜明的技术美特点。潞绸的艺术风格在于,喜庆但不华丽、庄重但不呆板、生动但不张扬。潞绸的喜庆、庄重与生动之中蕴含了泽潞地区生生不息的文化气息,渗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示了对生命的敬仰,折射出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真实而又生动的反映了泽潞地区自然、纯朴的民风。第四,首次提出了潞绸文化圈的概念。潞绸文化圈,是指以潞绸这一地方产品为主所形成的丝绸文化圈。以空间维度来讲,潞绸文化圈是以长治、论文导读:
高平两地为圆心辐射到整个山西东南部地区;以时间维度来讲,潞绸文化圈的形成始于蚕桑文明的萌芽时期,并根植于民间,延绵不断、传承至今。潞绸文化圈,不仅是泽潞地区独特的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的有机整体和综合体现,而且是黄河流域乃至我国北方丝织文化进展的典型代表和最高水平。最后,本论文提出了潞绸的传承、保护和发扬的重要量、必要性及其目前面对的困境,由此提出了今后进展的可能途径的一些倡议。以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看,一方面,潞绸作为泽潞地区的一项传统工艺,代表了黄河流域的典型丝织技艺,是探讨传统纺织史、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长期积淀的潞绸技艺、文化为当地纺织产业的进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存活环境的变迁、消费与生产主体的变迁,使得这种传统工艺逐渐消失且濒临灭绝。如何将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技术美和文化价值融入现代纺织品之中以而古为今用、发扬光大,成为潞绸技艺传承与复兴的重要思路。由此,本论文提出了不仅要将潞绸图案、色彩、技艺所体现的富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要素运用于现代纺织品和文化审美之中,更要拓展以潞绸产品为主体的潞绸文化产业进展的新思路。潞绸作为一种地方传统工艺,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符号,现代潞绸业的进展使其成为展销地方文化、扩大地方文化形象的工具。潞绸现代传承与进展的重要作用在于,延续泽潞地区悠久的蚕桑文明,重构以潞绸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寻找共同的心灵归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关键词:潞绸论文技术工艺论文图案艺术论文技术美论文艺术美论文社会与文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10
ABSTRACT10-17
1 引言17-32

1.1 选题目的及作用17-18

1.2 探讨背景18-23

1.2.1 传统纺织工艺探讨18-20

1.2.2 地方科技史探讨20-21

1.2.3 丝绸史探讨21-23

1.3 潞绸相关探讨成果23-25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25-26

1.5 论文的逻辑结构26-27

1.6 探讨策略和革新点27-30

第一章参考文献30-32
2 潞绸史的发掘与整理32-53

2.1 潞绸的初创与演进32-36

2.2 明清时期的潞绸36-42

2.1 产地分布36-38

2.2 产品及其特点38-42

2.3 明清时期的鼎盛及理由考42-51

2.3.1 明清潞绸的鼎盛42-45

2.3.2 兴盛理由考论45-51

本章小结51-52
第二章参考文献52-53
3 潞绸纺织技术53-109

3.1 潞绸织机演变考释53-75

3.

1.1 相关纺织机具53-57

3.

1.2 潞绸织机57-75

3.2 基本织造工艺流程75-93
3.

2.1 桑树栽培技术75-78

3.

2.2 养蚕78-80

3.

2.3 缫丝80-81

3.

2.4 精练81-82

3.

2.5 络丝82-83

3.

2.6 轮经83-86

3.

2.7 打纬86-88

3.

2.8 掏机88-90

3.

2.9 穿梭打纬90

3.

2.10 打码子90-92

3.

2.11 接头、了机92-93

3.3 潞绸的染色工艺93-99

3.1 蓝、白、黑三色的传统染色工艺93-96

3.2 合成染料人工染色策略96-99

3.4 潞绸的刺绣工艺99-106

3.4.1 潞绸刺绣工艺进展的背景99-101

3.4.2 潞绸刺绣兴盛的渊源101-102

3.4.3 基本工艺102-106

本章小结106-107
第三章参考文献107-109
4 潞绸织物艺术109-141

4.1 色彩艺术109-115

4.

1.1 潞绸的基本色彩109-111

4.

1.2 潞绸色彩的主要特点111-115

4.2 图案艺术115-131
4.

2.1 明清时期泽潞地区的文化特质116-119

4.

2.2 图案的主要题材119-131

4.3 技术美的体现131-135
4.

3.1 技术与艺术的交融131-133

4.

3.2 潞绸的技术美特点133-135

4.4 织物艺术形成的地域因素135-139

4.1 织物艺术形成的自然因素135-136

4.2 泽潞人民生活的吉祥理念136-137

4.3 传统象征作用的自然崇拜137-138

4.4 泽潞民间论文导读:

的多层文化138-139
本章小结139-140
第四章参考文献140-141
5 潞绸文化圈的形成及人文意蕴141-168

5.1 潞绸文化圈的形成与进展141-155

5.

1.1 文化及文化圈141-143

5.

1.2 潞绸文化圈的概念143-145

5.

1.3 潞绸文化圈形成的历史渊源145-155

5.2 潞绸文化圈的人文意蕴155-166
5.

2.1 家庭:核心场域155-156

5.

2.2 风俗信仰:潞绸文化圈的具体表征156-163

5.

2.3 文学戏曲:潞绸文化圈的艺术承载163-166

本章小结166
第五章参考文献166-168
6 潞绸的传承与潞绸文化产业的进展168-183

6.1 传承与进展168-172

6.

1.1 两个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168-170

6.

1.2 传承与进展的作用170-172

6.2 困境与机遇172-175
6.

2.1 存活环境的变迁172-173

6.

2.2 制作与消费主体的变迁173-175

6.3 现代潞绸产品的开发175-178

6.4 文化:传承与产业化178-182

本章小结182
第六章参考文献182-183
7 结论183-187
参考文献187-197
附录197-20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05-206
致谢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