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币制以王茂荫币制革新案例来看其对西方经济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89 浏览:134768
论文导读:也必须负责随时向持钞者兑付现钱。123下一页
摘要:中国人对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的人物有限,王茂荫因其主张发行可兑换的钞币,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因此他的币制改革及其后果值得探讨。
关键词:王茂荫;币制改革;结局
1673-291X(2012)34-0095-02
中国人对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的人物有限,但王茂荫因在清政府时期主张发行可兑换的钞币而受到马克思的重视。特别是他为马克思在《资本论》680余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因此,中国学者对他的关注从20世纪30年始。本文着重于王茂荫的币制改革作一评述,以期望看看他的经济思想和实践活动对西方有何影响。

一、王茂荫的生平

王茂荫(1798—1865年),字,椿年,又字子怀,安徽歙县人。清道光十一年考中举人,次年(1832年)考中进士。咸丰三年擢户部右侍郎,监管钱法堂。在任期间,因上疏抗内务府大臣肃顺等主张铸造“当十”、“当百”大钱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那样实行的结果必然引起国内的物价上涨,实为“病国”、“病民”之策。次年他又提出发行可兑换钞币,并规定钞币最高发行额的建议,因此受到朝廷申斥也就是上文马克思提到的事。同治元年(1862年)重新起用,授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二年后,因母忧辞官回籍,四年后在家乡歙县义成村病卒。一生中重要奏章被后代人编辑为《王侍郎奏议》。

二、王茂荫的币制改革

王茂荫的经济思想在于钞币,其经济实践则是钞币发行后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咸丰元年九月他上奏的理财一折中可以看出,如他拟出了十条建议(王侍郎奏议:理财卷),并提出发行钞票。当时,他建议的背景是因为清朝地方已经出现了铸大钱的现实,王茂荫在奏折中建议发行钞票,他的建议受到了政府的采纳,但其方法却多遭到拒绝。也就是说王茂荫的钞票建议被接受下来,但其内容和实质都发生了变化。
王茂荫的币制改革方案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国家发行纸币。纸币实质上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王茂荫在当时是不可能对货币认识那么多的职能,其设想的是:发行纸币的目的在于“用钞以辅银,而非舍银而从钞。也就是说钞币是用来弥补金属货币之不足的,而不是用来取代金属货币的。可见他没有看出:纸币能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其目的仍然是以金属货币为主,纸币为辅。
王茂荫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发行纸币呢?这主要涉及到清政府当时的财政状况出现了严重的国家赤字。一是流通中需要货币,二是没有更多的铜铸造货币,于是,他想到了取代金属货币的纸币也就是钞币。钞币有哪些优点?他认为:“钞法行之自上,原不强民,然利轻赉与行远,无成色与重轻,较之金银,于民为便。”纸币虽有优于金属货币的好处,但他仅把纸币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事”。其设想的是:“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从上他对钞币的认识来看:王茂荫没有把钞币的发行看成能够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应该说是他受其时代的局限。
但他认为钞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能生弊”。怎样防弊?王茂荫提出:“钞无定数,则出之不穷,似为大利;不知出愈多,值愈贱”。钞币的发行:“需行之渐,限之以制”(1条议钞法折卷)。其具体设计方案为:“每岁先铸造钞十万两,计十两者五千张,五十两者一千张,试行一二年,计可流通,则每岁倍之,又得流通,则岁有倍之;极钞之数,以一千万两为限” 。从以上可以看出:他看出“钞虚银实”,两者虽同时进入流通领域,但具有质的差异;然而白银可以扶持银钞行“以实远虚”的效果。因为:“盖国家岁出岁入不过数千万两,以数实辅一虚”,纸币“庶无壅滞之弊” 。
由此可知,他虽然没有准确认识到钞币可以完全取代金属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他知道钞币的发行量不要超过流通过程的实际需要,这样钞币就不会贬值。
谁来“行钞之事”?王茂荫主张交给银号。由于“凡民畏与官吏交,而不畏与银号交”,所以“将行钞之事交由银号,商民即可无所疑虑” 。各银号“领钞后,许家字号记花字于钞之背面,听民人等向银号兑换行用”。作为银号可以给其发行利润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其余的银号则按照其所领的钞币数额,将现银上缴国库。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允许百姓使用钞币“随处上纳钱粮”;银号也必须负责随时向持钞者兑付现钱。论文导读:
全国各州县为此都要设立相应地行钞银号。“无论本地、异乡民人,有持钞至者,或作交钱粮,或兑换银钱,均如数兑交” 。这种利用银号,设立各地地行钞银号,类似于国家利用金融机构来发行公债,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由此想到政府设立国家银行,国家银行再利用各类商业银行来在各地具体承办这样业务的办法。

三、王茂荫币制改革的结局

王茂荫因提出发行钞币的建议,受到清政府的注意。不久,左都御史花沙纳提出发行不兑换银票的方案,巡防大臣锦愉则提出铸大钱的建议,他们实际是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和名不副实的方式来掠夺民间的财富。对于后两人的主张,王茂荫指出:“臣观自汉以来,不得已而为经国之计者有二:一曰铸大钱,一曰行钞币” 。行钞目的在于流通,若流通不畅,则势必不行;铸大钱“由汉至明,兴者偿数十年矣,而不久即废,以未有能行者”,“折当过重,废罢尤速”。同时指出:铸大钱容易引起“私铸繁兴,物价涌贵”,结果“民情必深惶惑,市肆必形纷扰,而一切皆不敢信行”。这样不但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的秩序,而且导致危害政府信用的丧失,从而动摇清政府统治的基础。但清政府为了解决日渐见肘的财政困窘,于咸丰三年五月根据花沙纳的意见发行了“银票”;八月,铸造当十、当五十的大钱;十二月又发行“大清宝钞”。其结局可想而知,正如王茂荫所述:“兵丁之领钞者,难于易钱市物;商贾之用钞者,难于易银置货。”结果,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当时的社会市场一片混乱,到处民怨沸腾。
为此,作为受命参与者的王茂荫遂于咸丰四年再上《再议钞法折》,提出第二套补救方案。“现行银票、钱钞,均属天下通行,而行远要以银票为宜。欲求行远,必赖通商;欲求通商,必使有银可取”。所以,纸币的能否兑换是流通的关键。他还说:“人知钞不终虚,自不急取。此法每年虽似多费数十万之钱,而实是可多发行百余万之钞”。这说明王茂荫已经认识到纸币的发行必须有一定的实物货币以备随时兑现,这样纸币才能流通,而且这种实物货币数量可以大大少于纸币的发行量。如何确保纸币在流通渠道中随时兑现?他提出钱店。其分析:“钱银周转,如环无端,而其人分三种:凡以银易钱者,官民也;以钱易银者,各项店铺也;而以银易钱,又以钱易银者,则钱店实为之枢纽也”。若按此,流通渠道一畅,银钞、钱钞就能实现其代表的价值,最终通货膨胀也能制止。
然而朝廷难以采纳他的意见,于是他“请旨将臣叫部严加议处,以谢天下,而慰人心” 。咸丰皇帝指责他“知以专利商贾之词率行渎奏,竟置国事于不问,殊属不知大体” 。随后他被调任兵部右侍郎。

四、王茂荫的币制改革对马克思货币思想的影响

上文所述他的币制改革中体现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无疑为货币理论提供了活生生的实例。正如郭沫若在《再谈官票宝钞》所说:“不幸他的办法没有被采用,结果只成为强迫使用的军用票,制作既恶,发行又滥,票上虽然明说可以完粮纳税,然而事实上……官家自己便不信用……因此便闹得来‘以钞买物者或坚决不收,或倍昂其价,或竟以货尽为词’,钞票竟博得了‘吵票’的绰号。行不好久,便弊端百生,弄得来朝野骚然,但这罪过是不能怪王茂荫的。不过王是首倡的人,他的奏议并未公布于民间……他当时所受的责难,我们是可以想象到的。”这说明了王茂荫的币制改革不可能有完美的结局,这样其超前的经济思想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不被后人充分地认识和重视。
当时由于俄国在华的外交人员将此事汇报到国内,后又写入《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一书,该书后被译为德文,马克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思可能通过德文才了解到这一情况,并对王茂荫的自身情况表示担忧。
首先,马克思认可了王茂荫对钞币也就是纸币进一步说就是货币的流通职能的认识。在《资本论》这部划时代巨著中,提到了王茂荫,其中马克思论述“货币或商品流通”时说到:“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是直接从金属流通中产生出来的……”。王茂荫对此的认识前已论述。
其次,纸币也就是货币的实行,当时是由于政府的强制,但在实际使用时纸币必须有它自己的信用,而信用是要有保障的,王茂荫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但他没有从理论上去探讨纸币信用产生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纸币信用的基础来源于货币支付手段。“而信用货币产生的条件,我们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看还是根本不知道的,但不妨顺便提一下正如本来意义论文导读:
的纸币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的一样,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再次,马克思认可了王茂荫的将钞币作为可流通的钞票,但对其结局表示担忧。马克思在阐述上文提到的看法后,于文中作了他的83注:“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王茂荫受到严厉申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由于王茂荫受到了严厉申斥,最后审议报告认为“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其结局不免令人担忧。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学者治学的严谨,而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更是充分而详细地占有了各种材料,这种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从王茂荫在币值改革中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对西方的经济思想和具体实践有所启发吧。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王茂荫.王侍郎奏议[M].合肥:黄山书社,1991.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