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浅析我国高校革新体制革新,提高科研革新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70 浏览:74728
论文导读:
[摘要]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现状,阐明了高校在提升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我国高校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绩、不足和制约创新发展的因素。通过研究国外著名高校的科研创新经验、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势以及国家对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 科研创新 思路 措施
一、引言
自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自给率较低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方式、调结构已不可避免,如何提升我国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国家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的伟大战略中,高校因其具有庞大的科研团队以及培养大量科技人才而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是我国能否实现重大转型以及提升科研创新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里,特别提出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国高校应该转变思路,改变制约科技创新因素、提高自身实力,肩负起历史使命。

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实力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为: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从世界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论文被引次数从第十八位上升至第七位;建立了大量研究试验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3];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比如“973”项目,“863”计划等。由此可见,大学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是我国科技开发、创新的中心和中坚力量。在国家自主创新方面肩负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校自身的不足,其中一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科技创新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1)过于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这一因素导致论文重复性工作做得太多而缺乏创新性,过分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造成大量科研资源浪费。(2)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校缺少科研成果转化配套机制,致使有价值的科研创新成果难以走出校门;同时,企业与高校、政府与高校间缺乏交流合作平台,导致高校科研成果缺少应用推广价值。(3)科研经费来源过分依赖政府,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较少,容易产生科研泡沫。(4)高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弱化。(5)创新资源分散重复;高校成立了相当多的科研所、实验室,但真正有特色的少,有独立创新能力的少,大多都是跟随模仿,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6)人才队伍和科研导向不合理,导致大多数成果不具有实用性。(7)科研诚信和科研文化建设薄弱;科研创新缺乏原创性,甚至抄袭的现象屡禁不止。(8)创新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经费向少数知名度较高的学者倾斜,致使大多数青年科研工作者难以得到国家资助,不能调动足够的积极性。

三、国外著名高校科研创新的经验和特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都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尤其是著名高校的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或“助推器”。纵观一些发达国家著名高校科研创新的情况,有以下特点:
(1)高校与企业互动性强。
国外一些著名高校与企业之间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协同关系。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塑造了一种科技共同体的合作精神和一种竞争的开发与投资环境,使得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得以发挥。同时,这种校企间的互动也使高校科研导向十分明确,确保了大量科研成果能够被推广应用。
(2)成立高校技术授权办公室。
通过成立技术授权办公室,高校对那些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研技术,专门负责专利的申请和推广。学校为专利申请提供相关费用,专利一旦被市场化,学校和社会都是收益者,同时也避免了高校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不利的情况发生。
(3)积极支持学生创新和创业。
国外的著名高校都深知如何“催化”人才和知识这些生产要素转变为生产力。学校积论文导读:
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成立了很多小公司,学校为他们提供水电、房屋等设施以及投资者信息等,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兴趣。正是这些举措,使得很多享誉世界的知名企业孕育而生。
(4)产学研共生互动。
产、学、研之间实际上存在实践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或逻辑上的互动生成关系[4]。美国一些高校把产、学、研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并列开展工作。高校教学不仅担负培养自身学生的工作,还肩负着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学校课堂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工程师直接参加课堂的教学、讨论和实验。这样,高校在加强了自身与企业间的关系的同时,也使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更使得学生在与前者的“交往”过程中及时了解到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科研的发展走向。
(5)培养和聘请顶尖人才。
国外的著名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各领域一流的人才,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顶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在这些才思敏捷、勇于担当的人当中,不少是诺贝尔奖得主、国家科学院院士,形成了著名高校科研创新的生力军。

四、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建设的思路

通过国外著名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提高科研创新力,应该调整高校发展思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胆改革,切实调整我国高校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高校的学生,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应该大力增加有关科研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及相关的引导工作,打破过去长期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鼓励企业负责人和工程师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用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在“互动”中,让高校学生能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向,企业的真正需求,摆脱传统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束缚,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热情,增强科研创新的原动力。

(二)大力培养和招揽顶尖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人才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下大力气培养出各类学科一流的科研技术人才,同时要敢于引进招揽顶尖的科研人才参与到高校的科研创新队伍当中,鼓励他们利用高校的科研设备和资源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引领高校科研团队去攻克世界尖端科研技术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从而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的生力军。

(三) 成立专门的科研创新管理服务机构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人员多,实验室多,申报科研项目课题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少,以及高校内各院所各自为战的状况,很必要成立专门的科研创新管理服务机构,其主要的职能和工作:第一,负责全校科技创新的统筹规划、信息收集发布以及在学生中组织发起成立创新俱乐部、高新技术俱乐部、创业投资俱乐部等,定期举行各种类型活动,邀请教师、企业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及创新热情。第二,处理学校科技专利相关事宜,该机构对那些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以市场化的研究项目,专门负责专利申请、谈判和推广,忠实地代表学校和教授们的利益。这样,不仅使学校的创造发明数量增长,同时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机构负责搭建与企业家、校友沟通合作的平台,吸纳捐助、创立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为老师提供项目研究经费支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和工作机会,同时企业也能够得到人才和智力的帮助。

(四)加强学科交叉合作

鼓励不同学科间进行创新合作。科学的创新发展创新依赖多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5]。学科交叉可以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通过跨学科合作、学术资源共享,使得多学科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组合,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创新力的提升。

(五)建立高校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

高校应主动与大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多方位的学科融合、创新合作,通过团队的协同、资源平台共享,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和引领。此外,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六)加强高校科研创新评价机制改革

高校应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而应该重点论文导读: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郴州日报,2012-9-24(3).赵永新,喻思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访科技部部长万钢.人民日报,2012-9-26(9).肖玲,孙道进,祝青山.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案例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04:432-43

4.李培根,张大也,周坚.高校科技创新浅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

关注创新性强的项目研究,将创新性作为立项的基本准则,避免经费资源分配不均。通过优化评估程序、改进评价方法等手段,使高校科研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性探索中去。
五、结论
高校的科研创新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校必须加快科研创新的体制改革,寻求真正能够促进自身创新力提升的发展方式,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N].郴州日报,2012-9-24(3).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N].郴州日报,2012-9-24(3).
[3]赵永新,喻思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访科技部部长万钢[N].人民日报,2012-9-26(9).
[4]肖玲,孙道进,祝青山.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案例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04:432-434.
[5]李培根,张大也,周坚.高校科技创新浅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23-33.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