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最优最优外汇储备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9-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28 浏览:11690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标准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研究理论,介绍了国内外对该问题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关键词】最优外汇储备文献综述

一、国外最优外汇储备研究综述

Triffin(1960)最早提出比例分析法,他选取了一个简单直观的指标——一国持有的储备额与同期该国进口额的比率。他通过对12个主要贸易国家从1950年到1957年间外汇储备变化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到结论,认为一国外汇储备与年进口额的比例保持在25%一4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Heller(1966)提出了成本一一效益模型。他把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放在成本一一效益的框架内来分析,提出外汇储备的最优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1)因应对对外不平衡而进行调节的成本;(2)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3)对外不平衡发生的概率。即,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失衡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节,而动用本国的外汇储备进行调节就是其中之一。动用本国储备来进行调节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可以避免高昂的对实体经济进行调节所耗费的成本,Heller把这种成本的节约看做是一国持有外汇储备的福利。而持有储备的代价,他是用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与外汇储备资产进行金融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来表示的。Helfer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把讨论的焦点从研究一国储备的最低安全水平引到了一国持有多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才是最优的。另外,他把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从外汇储备的交易动机,转移到了预防性审慎性动机,使用概率来估计对外收支发生失衡的可能性,也真实地反映了对外失衡的实际情况。
Hamada和Ueda(1977)是最早讨论对外失衡及其调节的随机性质问题的。他们延续了Heller模型的基本思想,并引入了Miller和 Orr(1966)模型的存货分析技术。但是他们讨论最优储备规模时,有一点假设不同于Heller模型,他们认为当一国政府调节对外失衡时,并不是直接面临动用储备或者是调节实体经济的二选一的选择,而是会在本国外汇储备耗尽之后才会着手调节实体经济。基于这一理论假设的不同,两人最终得出的最优储备的数值,要大于Heller模型。
在Hamada和Ueda(1977)之后,Frenkel和Jovanovic(1981)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一般称为最优外汇储备的缓冲存货模型或存货控制模型(FJ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最优外汇储备规模最终取决于平衡点的确定,即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和调节对外失衡的成本之间的均衡。他们把外汇储备看成是一种缓冲物,它可以用来缓冲一国对外交易过程中的出现的波动。这一理论模型使用了两人早期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关于个人对需求的连续时间存货控制框架,首先构建了一个标准的布朗运动模型来估计国际收支波动的幅度,然后根据存货理论以国际收支波动和储备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在假定平均对外支付为零的前提下估计了模型,以此来分析关于外汇储备的需求。虽然检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因为在分析的过程中估计系数对模型方程和样本时间选取有些敏感,因此最终的结论,仅仅是建议性的。
Ben-Basset和Gottlieb(1992)提出了一种新的最优化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一国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目的但本国出现对外支付违约时,可以通过动用储备来缓解违约事件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即,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这种预防危机的审慎性动机。在这一理论框架内,一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取决于当一国外汇储备耗尽时,导致的经济危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最近,基于效用最大化模型成为分析一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前沿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eanne和Ranciere(2008)。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效用最大化的跨时均衡最优化模型。

二、国内最优外汇储备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1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之后,国内学者才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最优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比较常见的是将国外学者的理论模型加以拓展,然后搜集中国历年的相关数据,套入模型,从而得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理的结论。
概括而言,中国学者对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马之騆 (l991)在文章中详细介绍对储备/进口比例法,而分析的重点集中在该方法的不足。另外,他还运用货币主义学派的外汇储备/国内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对外流动性负债等比例分析方法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否合理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在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储备规模问题时, Agarwal模型更适合用于确定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1996)。
许承明 (2001)在 Frenkel(1978)的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首先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需求方程并求解,根据求解得到的数值,他认为,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已经存在相对过剩现象了。
余永达和高丰 (2003)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是基于Agarwal模型的。一方面,他们分析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若干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模型推导比较了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我国目前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而且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措施之一。
任若恩 (2004)在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时使用了经济计量学中的协整方法。他分析的结论是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始终是处在适度范围内的,我国实际的储备规模总是能够围绕适度规模在可以被接受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在持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论的中国学者中,他的观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李巍,张志超(2009)构建了一个包含外汇储备、金融不稳定、资本流动以及实体经济变量的系统分析框架,探讨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继而模拟出中国合意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若国内金融稳定受到冲击或者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外汇储备在广义货币量中的占比就会增加;金融不稳定和实体经济状况对外汇储备占比的边际影响都呈现递减的态势,说明外汇储备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外,模拟结果显示,在确保国内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并不过度,正处于合意的区间范围之内。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多集中在运用国外相关理论模型来评估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而得到的结论不外乎这样三种:储备过多论、储备不足论和储备规模适中论。客观来说,这样很难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对于这一点,黄泽民(2003)认为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外汇储备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的研究,应该从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特点、成因出发,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现实阶段以及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构建适合我国的理论模型,才能得出理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东雨.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理论与实证[D]山东大学,2011.

2、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一一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