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网格静电网格法气固两相流场测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91 浏览:96260
论文导读:影响55-584.3.4外二次风影响58-614.4本章小结61-625静电网格法的验证与深入探讨62-695.1相对浓度测量结果验证62-645.1.1光学波动法介绍62-635.1.2比较浅析63-645.2静电网格法信号变化走势的探讨64-665.3静电网格法对测量颗粒速度的策略探究66-685.4本章小结68-696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69-71

6.1全文总结69-702工

摘要:气固两相流运动非常复杂,难以精确测量固相浓度和颗粒细度,而旋流燃烧器出口的两相流运动又联系到火焰稳定不足、大气污染物NOx的生成不足和水冷壁结渣不足,由此有必要对这个多变的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深入探讨。本论文运用静电原理对此进行探讨,创造性地提出并设计了静电网格法,将静电法的探讨对象以管内扩展到大空间范围内的气固两相测量。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运用静电原理测量管内气固两相流的策略进行总结,认为颗粒速度测量技术已接近成熟,而浓度测量方面无法直接得出准确的绝对浓度值。本论文通过试验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按实验需求设计静电网格法,实现对测量信号捕捉、滤波、放大和数据采集,通过粉体给料系统验证了静电法对气固两相流相对浓度测量的可行性。其次,利用静电网格法在气固两相流试验台上对双调风旋流燃烧器出口气固两相流的浓淡分布及扩散特性进行探讨,不同工况、不同横截面内的浓度差别显著,变化走势符合基本规律,为探讨燃烧器的浓淡分离技术和分级燃烧技术提供一种有效策略。最后,利用光学波动法对浓度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整体浓度变化走势一致,但测量结果有着差别。并通过比较不同给料量的试验发现,在大空间气固两相的射流场中,以静电网格法得出的平均电压信号与颗粒质量流量成近似的线性联系。关键词:旋流燃烧器论文气固两相流论文静电网格法论文浓度测量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致谢5-7
摘要7-8
Abstract8-10
目录10-13
1 绪论13-22

1.1 引言13-15

1.2 气固两相流测量策略概论15-21

1.2.1 气固两相流的探讨背景15-18

1.2.2 气固两相流的浓度测量策略18-20

1.2.3 静电法测量气固两相流的优势20-21

1.3 本论文的探讨范围及革新点21-22

2 运用静电法测量气固两相流的策略和原理22-37

2.1 气固两相流中颗粒静电产生的机理与影响因素22-24

2.

1.1 静电产生的机理22-23

2.

1.2 气力输送下固体颗粒的带电因素23-24

2.2 静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24-28

2.1 静电传感器的构造和分类25-26

2.2 静电传感器测量模型26-28

2.3 颗粒速度测量28-32

2.3.1 互相关法及其测量原理28-30

2.3.2 空间滤波法及其测量原理30-31

2.3.3 自适应滤波法31-32

2.4 、颗粒质量流量测量32-34

2.4.1 被动式电荷探测策略32-33

2.4.2 主动式电荷探测策略33-34

2.5 颗粒浓度测量34-35

2.6 电荷感应层析成像技术35-36

2.7 本章小结36-37

3 静电网格法的设计37-47

3.1 静电网格法介绍37-38

3.2 信号采集与放大38-43

3.

2.1 探测单元38

3.

2.2 前置电路38-40

3.

2.3 二级电路40-41

3.

2.4 稳压电源分压电路41-42

3.

2.5 前置电路的检验42-43

3.3 电路连接与固定43-45

3.4 数据采集与记录45-46

3.5 本章小结46-47

4 静电网格法的浓度测量探讨47-62

4.1 气固两相流实验台介绍47-49

4.2 气固两相流工况的确定49-52

4.

2.1 气固两相流模化论述49-50

4.

2.2 工况说明50-52

4.3 不同配风条件下相对浓度的变化52-61
4.

3.1 标准工况下浓度分布52-53

4.

3.2 一次风影响53-55

4.

3.3 内二次风影响55-58

4.

3.4 外二次风影响58-61

4.4 本章小结61-62
5 静电网格法的验证与深入探讨62-69

5.1 相对浓度测量结果验证62-64

5.

1.1 光学波动法介绍62-63

5.

1.2 比较浅析63-64

5.2 静电网格法信号变化走势的探讨64-66

5.3 静电网格法对测量颗粒速度的策略探究66-68

5.4 本章小结68-69

6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69-71

6.1 全文总结69-70

6.2 工作展望70-71

参考文献71-76
个人介绍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