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86 浏览:18200
论文导读: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使原先较为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呈现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欣欣向荣之态势。
● 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同样是五年级的《对称的美》一课,在以前的课堂上,笔者会综合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等演示实验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教学中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只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活、活泼。如今,再上这节课,笔者会精心准备该课的课件,用动画再现蝴蝶翅膀的不同旋转角度,从而由静变动,很好地诠释了轴对称、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一系列概念。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根据对称的特征也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生生互评与师生互动将课堂教学推向了。
以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授课方式与利用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演示内容的深度不同

关于度数的旋转展示比之前的静态讲授清晰明了得多,笔者通过课件能准确地把整个旋转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动态演示的全过程,深刻揭示出对称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

录像只放映了美丽的蝴蝶,信息量有限;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和光盘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大容量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有了可以传播和应用的载体。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查询和下载有关的资料,又可以从光盘中选取所需的图片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对图片进行所需的编辑、剪接及处理加工,扩充了信息的来源,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课业的效果不同

之前的作业笔者采用的是套色剪纸的方法,蝴蝶做好后又在它的背后加了支撑条和拉杆,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制作时间较长。而现在的作业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缩短了完成作业的时间,丰富了作业内涵,便于学生动手也便于教师监督、评价。计算机成为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让学生观察、思维、实践、交流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助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培养能力的效用不同

按照常规,学生在学习完基础造型之后才可以进行图像的设计,否则即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通过电脑绘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绘画基础及技巧的不足。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顺利地表现出来,并且能快速地、不留痕迹地反复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图像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 信息技术应用应避免的误区

1.减弱教育的本质作用,趋向于娱乐化

美术课亲近自然、亲近实物、亲近人的特点尤为突出,把所见所闻内化成自身的、美的感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见所闻的经验与技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与技能更需要长时间去训练与感悟。虽然信息技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我们的思维与愿望无需等待,使我们的学习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与见闻无需远行,在一室之内都能实现,但这样一来美术教育贴近技术的多了,贴近生命认知的却少了。
教育本质最直观的表现是使学生的心智得以丰富,但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在学生心智丰富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课堂化的多、精美的多、动手的多,在心智丰富与提高上就弱了许多,而那些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班级从课后的作业与课堂的评价上都有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在心智的丰富上有更多的实例可以去强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灵性的开启重视得不够,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课堂强调的是技术性与课堂的特定性,学生的整体性。灵性的开启因人而异,强调的是特殊性,灵性的开启重在对实物的感受与想象的跳跃,强调的是抽象的感悟而不是具体的技术与课堂,美术学科的灵性的开启可以通过户论文导读:技术何等先进,表达何等到位,学生何等投入都是过眼云烟,灵性的开启都是引而不发,无以达成立体性与连续性。灵性的开启更多的是人文性,而不是技术性,重在感悟与陶冶。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要有更多的自然气、书卷气、艺术气、人文性、开放性。在这样的长期的连续感悟与熏陶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开启。如果主要的东西表达得不够
外活动与课堂外的参观学习,重在对实物的认识与思索,每一件具体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有灵性的艺术品。当面对大量的有灵性的艺术品且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润泽,学生的艺术素质才可以提高,灵性才能得以启发,反之特定的课堂无论技术何等先进,表达何等到位,学生何等投入都是过眼云烟,灵性的开启都是引而不发,无以达成立体性与连续性。灵性的开启更多的是人文性,而不是技术性,重在感悟与陶冶。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要有更多的自然气、书卷气、艺术气、人文性、开放性。在这样的长期的连续感悟与熏陶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开启。
如果主要的东西表达得不够清楚,迎合的太多,整体性不够,让人记住的只是单个的画面,让人感动的也只有一个个的图像,就忽视了文明的传承与心灵的沟通。

2.降低教师的主体地位,趋向于格式化

在课前的设计上,教师的许多想法着眼点在信息技术上,如怎样使画面好看,怎样使音色更能体现其意图,在学生的分析上,也有投其所好的倾向,使课堂的格式化大大增加,独独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的强化没有在技术的运用中得以更多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技术的限制,重视自身的主体性,特别是很多技术的表现上要有自己的劳动与创造,这样才会在技术的运用中让学生发现教师的影子,发现这个技术的表现是为自己而设计的,因为有了教师的深入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时要要求技术的运用更强调其特定性,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太花哨,光影的变化不能太大,使课堂的视觉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主。课堂的交流还是要以师生的眼神交流、语言交流为主,技术的运用只是为了强化师生的互动,为了加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感受力与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感受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互动的创造性因技术的原因而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课堂的凝聚力也会因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降而有所减弱。
总之,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正视美术教学的规则,把握发展性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美术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美术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责任和义务。